第54章 好大的胆子!你们以为朕,不敢对尔等斩尽杀绝吗?!(第2页)
朱厚照闻言,面露喜色道:“这是好事啊!两位爱卿为何还要如此争吵啊?”
刘健在此补充道:“陛下有所不知啊!商业的发展,以至于大量良田因此搁置、荒废。”
“如此下去的话,臣担心如此下去的话闽地的良田恐怕会成为无人耕种的局面!”
“这…不太可能吧!”
朱厚照有些不太相信的说道。
闽南等地,良田本就稀缺,百姓又怎会愿意舍弃田地。
更何况,在近些时月内的赋税上,朱厚照可是看得一清二楚,闽南等地的粮食赋税一点都没有少。
当朱厚照将心中所想悉数说出后,刘健摇了摇头说道:“皇上,这些都是当地的商人们从海外买来的粮食。”
“若是这等情况继续扩大下去,影响到其他地区,微臣担心将会动摇大明朝的根基啊!”
“届时,偌大的明朝将会采用在外购买粮食维持生计。”
“如此一来,大明朝必然将会处处受制于人!”
“微臣恳请陛下早做决断,以免发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啊!”
现如今,李东阳已经看到商业改革为大明带来的巨大好处。
在此情况下,自然与刘健争执不断。
朱厚照闻言,心中已经大致明白了其中缘由。
朱厚照缓缓站起身来,微笑着说道:“没想到这闽南等地的百姓们竟然有如此大的冒险精神啊!”
在古人们的眼中,大海最为神秘,同样也是人力最为无法抗衡的地方。
不过,朱厚照却是没有太过担忧。
甚至,他看到百姓们能有此精神时,心中倒觉得十分高兴。
淡淡的笑容浮现在面颊上,朱厚照平静说道:“两位阁老不必如此担忧。”
“土地荒废一事,不会发生!”
刘健、李东阳疑惑的看向朱厚照,心中暗想道:“莫不是天子已有解决良策?”
“微臣斗胆,敢问陛下有何办法?”
朱厚照微微一笑道:“自今日起,颁布一道旨意于天下各城、各郡,凡土地三年未曾耕种者,归于官府!”
刘健、李东阳面色一顿,乍一听还没有明白皇帝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但在他们静心思索下,却是渐渐想明了其中的关键。
普天之下,拥有田地的百姓并不多,自然也不乏有意想要耕种的。
而普通百姓们想要经商,固然是好事,同样也并非人人都可行。
这等情况下,自然会有人选择耕种。
更何况,自家分的良田,三年若不耕种便要归于官府,他们又怎会白白把良田送出去?
多种情况因素的影响下,至于刘健心中担忧的那些,仅需这一道圣旨便足以解决。
“陛下圣明。”刘健、李东阳钦佩说道。
“两位阁老平身吧!”
“谢陛下。”
朱厚照面色深邃的望着两位重臣,认真说道:“经商可行,土地改革同样也可以,两者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矛盾冲突!”
“即使耕种的粮食,同样不耽误经商。”
“臣等明白。”
朱厚照微微颔首,继续说道:“耕种田地的人稀缺,导致粮食的不足,在朕看来这并非大明朝的危机。”
“而是人口缺少的缘故!”
“在朕大明天下,还有多少土地空缺出来?日后,大明朝的疆域只会越来越大!”
“若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朕打下如此多的土地又有何用?”
刘健、李东阳相视一眼,默默低下了头。
这一刻,朱厚照心中有着一个想法。
那就是为大明朝增加人口,只有人口提上来,荒废的田地自然不用担心。
日后打下的土地,也将会有人生活、耕种。
从大明朝长远上来考虑,大明增加人口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两位爱卿尽快草拟出一份告示,昭告天下百姓多生子女!”
“凡家中有两名子女者,赏白银五十两,每月可在官府中领粮五石,持续十八年!”
“明日晨朝,你们参奏此事。”
“遵旨!”
……
翌日!
晨朝!
午门大开!
朝阳升起,鲜辉撕裂苍穹!
啪!
啪!
啪!
三声净鞭响,文武百官相继步入朝殿。
自大明变革以来,文武百官深切感受到了大明帝国在此期间的变化。
人人家中存有余粮,征收的赋税也比之前大幅度增加。
这样的情况下,让大臣们更加心有余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金銮宝殿上。
朱厚照登朝商议国事。
工部尚书吕调阳忙身从朝班中走出,拱手说道:“陛下,臣有一事要奏明陛下。”
“准!”
吕调阳拱手说道:“臣奉命改良燧发枪,现已研制成功,恳请陛下检阅。”
“哦?!”
“爱卿可将样品带来?快快呈上来!”朱厚照迫切的说道。
“遵旨。”
不时,小太监小心翼翼的捧着一件长方形锦盒呈递到天子面前。
当朱厚照将燧发枪从中取出的那一刻,崭新的样式呈现在众人们的眼前。
经过改良后的燧发枪,已初具现代左轮枪的部分优势。
“臣采用弗朗机炮的优点,设置了小型的存弹铳。”
“在其内部装有燧石,勾动扳机可将子弹打出。”
“且整体设计娇小,方便携带,每打出一发子弹便可自动替换到下一发。”
“因内部储存有限,仅能存放六发子弹。”
“相比于先前火铳的设计,在射程距离上倒是没有多少影响,不过威力却是大大增加不少!”
“每一颗子弹采用开花弹,即子弹顶部有十字‘裂痕’,借助火药的推送下可快速将子弹打出,爆发威力。”
“一旦射入到人体中,子弹便会炸开,造成更大的创伤面。”
“……”
金銮宝殿上,吕调阳一字一句的诉说着改良燧发枪的优势和构思。
文武百官从旁听得出神,难以相信这小小的燧发枪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不错,不错!”
朱厚照满意的称赞着吕调阳精妙的设计。
“陛下,臣根据步兵、骑兵,设计出了不等大小的改良燧发枪。”
“使用于步兵的改良燧发枪,约有4.68尺。”
“骑兵式燧发枪,约有3.63尺。”
“好!哈哈~”
“爱卿一心为大明国事操劳,朕理当重赏。”
“来啊!赏黄金千两,婢女十人,绸缎百匹!”
吕调阳闻言,激动地跪在大殿上,叩首拜道:“微臣多谢陛下。”
朱厚照微微颔首,目光扫视着朝中文武道:“吕爱卿此举,实乃众爱卿楷模。”
“望诸位爱卿以吕爱卿为榜样,多多学习!”
“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在百官话音落下之际,朱厚照威严说道:“吕爱卿。”
“改良燧发枪确有其独到之处,可用于大明军营中。”
“朕从户部中调拨白银一百万两,用以批量生产改良燧发枪。”
“微臣领旨。”
当此一事暂时落下后,朱厚照的面色渐渐显得严肃了许多。
龍桌文案上,呈列着近些时日来的奏本。
朱厚照从中取出一份后,开口说道:“昨日,朕收到一份奏折,乃是王守仁加急呈递上来的!”
百官闻言,屏息凝气静心听着皇帝的话。
王守仁率兵平定宁王叛乱一事,朝中文武何人不知?
如今,王守仁突然呈递上了奏折,其中内容不禁引起他们的深思。
在这大明朝中,藩王们看似身在封地中安分守己。
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能有几人?
每一位藩王,恐怕在这京城中都布有耳目。
而此刻朱厚照手中所拿的奏本,在他们看来,很有可能就是一份名册。
宁王自缢,朝中曾归附于宁王的官吏们,必然将会被来上一次大的清洗。
当朱厚照说出这句话时,朝中文武大臣们的心情渐渐开始忐忑不安。
朱厚照没有去猜这些大臣们的想法,朗声说道:“这一份是查抄宁王家产的账簿。”
“白银二百多万两,水师一万人、舰船一百艘、火器五百门……”
“真是个庞大的数字啊!朕的民脂民膏,都成他宁王造反的资本!”
“这天底下如此多的藩王,朕不知道谁又是下一个宁王啊!”
“这帮藩王!好大的胆子!你们以为朕,不敢对尔等斩尽杀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