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神秘的 作品

872赈济(第3页)

为了进一步加快干燥进程,亚历山大可谓绞尽脑汁。他不仅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太阳能,让阳光尽可能地照射这些种子,还安排工人们燃起巨大的燃煤篝火,借助火焰的热量驱除种子中的水分。

而后,他又巧妙地利用城市中巨大的风力和水力磨坊,将那些略微变质的谷物磨成“小米”

这些“小米”,一部分作为救援物资送往受灾地区,解灾民之困;另一部分则以折扣价投放市场,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为了防止将来再次发生类似的惨痛情况,亚历山大更是深谋远虑,计划在西斯兰山顶建造一系列全新的粮仓和其他仓库。

他心中怀着美好的愿景,希望借此确保水位永远不会上升到威胁这些仓库的高度,为民众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提供坚实的保障。

然而,尽管亚历山大在应对洪灾时展现出了非凡的行动力,能够提前做好诸多准备工作,但面对经济上的损失,他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一时想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来加以减少。

许多公顷的田地里,原本生机勃勃地种满了谷物和其他农作物,可如今却一片荒芜,农作物在洪水中腐烂,还遭受虫蛀,已然无法挽救。

那些勉强能够被提取出来的物质,质量也大打折扣,最多只能成为动物饲料聊胜于无,但大多数都只能无奈地被扔掉,成为下一轮耕作的肥料,实在令人惋惜。

当亚历山大亲自在受灾地区视察,亲眼目睹这种令人痛心疾首的场景时,最让他感到无比痛心的,是看到这种灾难降临在他珍贵的甜菜根上。

要知道,一旦将甜菜根成功制作为白糖,这种作物的价值几乎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可谓价值连城。

但面对如此天灾,他又能做些什么呢?这恰恰凸显了农业经济的一大劣势,很多时候,农民们的生计完全取决于神的旨意,人力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因此,目前亚历山大所能做的,也只是试图尽量减少痛苦,并通过从其他省份进口物资来弥补此次的损失。

而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帕提亚夫人的建议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奇效。西奥尼勋爵和前王储菲利普斯听闻灾情后,认为这是一个讨好这位新来的强大领主的绝佳机会,于是纷纷慷慨承诺,将立即提供援助。

他们迅速组织力量,向赞赞运送了几艘满载着各种农产品的船只。这些援助物资,犹如雪中送炭,为赞赞地区的灾后重建带来了希望。

因此,尽管这场洪水和台风给赞赞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好在风暴规模相对较小,再加上亚历山大迅速而有力的应对措施,大部分损失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缓解。

然而,亚历山大心中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他认为,相对于自己在此次灾难中所做出的如此伟大的贡献,所获得的政治资本却相对有限。

虽然民众对他提供的援助满怀感激之情,但他们的态度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转变。

或许是因为他此前已经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引入了许多新产品,使得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大家已然处于一种相对幸福的状态。

他隐隐觉得,自己与民众之间似乎已经抵达了“收益递减点”。

就好比往一个已经半满的容器中倒水,再继续投入资源,所能带来的积极改变已然不再像最初那般显著,进一步的投资效率变得愈发低下。

“叹息……算了,事已至此,既然已然如此,也别无他法。毕竟,他们都是我的子民啊……我理应竭尽全力,哪怕只能让他们的生活稍微好上一点。”

亚历山大暗自思忖着,最终还是选择就此结束这个话题,坦然接受了这一结果,将其视作治理领地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紧锣密鼓处理洪水问题的同时,亚历山大与海盗船长维迪扬约定的会面日期也悄然来临。

在收到维迪扬的船只停靠港口的消息后,亚历山大精心安排,决定几天后在自己的书房与他见面。

这一天,亚历山大面带微笑,热情地迎接着客人,“啊啊啊……船长,欢迎,热烈欢迎。”他亲切地邀请道。

而对面的海盗船长维迪扬,虽刻意整理过那一头浓密而整洁的头发,但仍难掩忐忑之色,赶忙向他打着招呼。

“抱歉耽搁了,大人。海上的天气实在变幻莫测……着实耽搁了我们不少行程。”维迪扬苦笑着解释道。

当看到那人脸上浮现出的苦笑时,亚历山大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一丝真切的担忧,仿佛维迪扬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惹恼了他这位新雇主。

亚历山大心中明白,这大概是因为此刻的海盗船长,确实已如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没有其他可靠的依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