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认可
凌晨三点,苏家新房的油灯还亮着,可见李水花对这个家是多么的在意。 李水花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把算盘上的数字又核对了一遍。
桌上摊开的账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旁边是苏宁手绘的吊庄规划图……
整齐的宅基地、纵横的灌溉渠、预留的学校用地,甚至还有一个小型集市的位置。
“还没睡?”苏宁推门进来,身上带着夜露的湿气。
他刚从砖窑回来,脸上还沾着煤灰。
水花起身给他倒了杯热水:“刚算完第三遍。
按照你的方案,前期建设需要两千三百个工日,按每个工日两块钱算……”
“四千六百块。”苏宁脱口而出,接过杯子时手指冰凉,“再加上材料费,启动资金至少需要八千。”
水花咬了咬嘴唇:“咱家能动用的现钱不到三千,就算把砖窑抵押给信用社……”
“不够。”苏宁摇摇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这几天他奔波于吊庄点和各个村子之间,嗓子已经哑了。
水花连忙给他拍背,心疼地说:“明天我去县里把培训班退了吧,能省一笔钱。”
“不行!”苏宁抓住她的手,“学习不能停。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水花还想说什么,却被苏宁拉到了桌前:“你看,这是我新改的规划。先把公共设施建起来,每户出劳力参与建设,按工分折算成未来的宅基地面积和口粮田……”
他的手指在图纸上移动,眼睛里闪烁着水花从未见过的光芒。
这一刻的苏宁,不像个砖窑老板,倒像个运筹帷幄的将军。
“宁哥,”水花轻声问,“你真觉得这能成吗?”
苏宁停下比划,认真地看着她:“吊庄缺的不是人,是信心。只要让大家看到希望,不用催也会抢着来。”
水花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今天李大有来找你,说他们七户人家明天要去县里告状,说张主任骗他们回吊庄。”
苏宁冷笑一声:“果然来了。”
他翻开笔记本,快速写了几行字,“明天一早,你把这个交给马得福。”
水花接过纸条,上面写着几个银行名称和联系人:“这是?”
“我在县里跑贷款的关系。”苏宁疲惫地揉揉太阳穴,“马得福是正式干部,由他出面申请,比我们容易些。”
水花欲言又止。
她知道丈夫和马得福之间的微妙关系,但眼下显然不是纠结这个的时候。
“睡吧,天快亮了。”苏宁吹灭了油灯。
黑暗中,水花听见他轻声说:“等吊庄建成了,咱们搬去银川,到时候给你开个会计事务所。”
水花在枕头上悄悄笑了。
第二天清晨,水花揣着纸条来到村部,正好碰上准备出门的马得福。
三个月没见,他瘦了不少,原本圆润的脸庞变得棱角分明,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
“得福哥。”水花轻声唤道。
马得福明显怔了一下,随即公事公办地点点头:“水花同志,有事?”
这个生疏的称呼让水花心头一刺,但她很快调整情绪,掏出纸条:“宁哥让我给你的,说对申请贷款有帮助。”
马得福接过纸条扫了一眼,眉头渐渐舒展:“他倒是门路广。”
语气里既有佩服,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涩。
“宁哥说……吊庄是大家的事,要齐心协力。”水花斟酌着词句,“得福哥,你们都是为乡亲们好……”
马得福突然打断她:“水花,你觉得苏宁的方案可行吗?让移民先干活再分地,这不合政策。”
水花抬起头,眼神坚定:“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宁哥算过了,只要前期建设跟上,不出三个月……”
“你们夫妻倒是同心。”马得福苦笑一声,把纸条塞进公文包,“告诉苏宁,我会去试试,但不保证成功。”
水花看着他大步离去的背影,突然喊道:“得福哥!”
马得福停住脚步,没有回头。
“谢谢你。”水花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为了吊庄,为了大家。”
马得福的肩膀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继续向前走去。
……
与此同时,县农信社的会议室里,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进行。
“简直是胡闹!”县农信社主任王志强拍着桌子,“让移民先干活后拿钱?这不成了旧社会的地主雇长工吗?”
张树成急得直冒汗:“王主任,您误会了,这是‘以工代赈’的新模式……”
“换个名头而已!”王志强转向一直沉默的苏宁,“苏同志,听说你家是开砖窑的?该不是想借机压榨劳力吧?”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张树成脸色大变,正要解释,苏宁却缓缓站了起来。
“王主任,”他的声音因疲惫而沙哑,却异常清晰,“您知道西海固农民为什么宁肯饿死也不愿搬迁吗?”
不等王志强回答,苏宁自问自答:“因为他们不信。不信政府画的饼,不信那些看不见的好处。我的方案很简单——让他们亲眼看着自己的新家一砖一瓦建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参与其中。这不是压榨,是授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陌生的词汇自然是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1991年的西海固,没人听过这么时髦的词。
苏宁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文件:“这是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还款来源测算。我用砖窑做抵押,张主任代表政府担保。贷款专项用于购买建材和支付部分现金工资,确保每户每周能拿到五元钱维持生计。”
王志强将信将疑地接过文件,越看眉头皱得越紧:“你这数字准吗?”
“每一笔都经过我妻子核算。”苏宁的语气中带着骄傲,“她是县会计培训班第三名。”
一旁的张树成连忙趁机帮腔:“王主任,苏宁同志的方案杨县长已经原则同意。您看……”
王志强翻到最后一页,突然瞪大眼睛:“等等,这还款计划……用未来政府补贴和砖窑分红来还?”
“正是。”苏宁点头,“吊庄成功后,移民有了收成,政府补贴就能到位;我的砖窑分厂投产,利润分成还贷。这叫‘用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另外,贵信用社一直都有很大的贷款压力,或许整个西北都没有政府更好的客户了。”
果然苏宁的没有一句话彻底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九十年初可没有那么多人接受贷款。
王志强盯着苏宁看了足足一分钟,突然转头对一旁的信贷员说道:“小赵,把去年总行发的那个‘支持农村改革试点’的文件找出来!”
……
两个小时后,当马得福匆匆赶到农信社时,贷款意向书已经签好了。
“你来晚了。”张树成笑着把文件递给马得福,“八千块,无息,三年期!”
马得福难以置信地看着苏宁:“你怎么做到的?”
苏宁耸耸肩:“讲道理而已。”
“厉害!我对你是服了。”
“现在当务之急是拦住李大有他们。听说他们去县政府告状了?”
马得福脸色一变:“我这就去!”
“一起去。”苏宁站起身,却突然晃了一下,幸亏张树成眼疾手快扶住他。
三人赶到县政府时,李大有正带着十几号人在大院门口嚷嚷。
看见苏宁,李大有立刻冲过来:“苏少爷,你来得正好!给评评理,张主任骗我们回吊庄,说好的工钱呢?”
围观的人群骚动起来。
马得福刚要解释,苏宁却上前一步:“大有叔,工钱一分不会少,但得按咱们约定的来——先记工分,建成后统一结算。”
“呸!”李大有吐了口痰,“空口白牙谁信啊!我们要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