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塞上江南(第2页)
“噢?怎么说?”
“有些大人物孩子更喜欢儒家思想!不论内心有多愤怒,都是要给别人一个机会。”
“煞笔!下次我不要再听到这样的智障言论。
“呃?对不起!李总,是我失言了。”
深秋的闽宁村,马得宝的大棚里温暖如春。
新换的菌种长出饱满圆润的蘑菇,每个都戴着水花集团统一配发的“保护帽”。
他正忙着分拣,突然听见棚外拖拉机轰鸣。
李大有蛊惑五六个农户闯进来,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得宝,你给评评理!水花集团这不是欺负人吗?同样的蘑菇,给你的两块六,给我们就一块八!”
马得宝放下手中的活计,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马原叔,上个月我因为菌盖直径达标率95,拿到每斤两毛的奖金;因为无农药残留,又拿两毛;按时交货,再拿一毛”
他翻着密密麻麻的记录,“您呢?上回交的货,30带土,10有虫眼,还晚了三天。”
马原等人的气势顿时矮了半截:“那,那也不能”
“反正这是公平的奖励机制!你们做得好,一样会获得奖励,所以签不签随您。?纨, · ·鰰*占, ′哽?新`最\全,”马得宝指向远处,“不过您看??”
顺着他的手指,众人看见水花集团的施工队正在平整土地,巨大的招牌已经立起:“水花集团蘑菇深加工基地(筹建中)”。
“听说以后不合格的蘑菇也能收,做罐头原料。”马得宝轻声说,“但价格嘛,估计就五六毛。”
李大有和马原等人面面相觑。
“马原叔,别把人家当傻子,也别把自己想的太聪明。”
最终,他们灰溜溜地走了,方向却是村委会
那里正进行新合同签署会。
一个月后,银川机场。
李水花看着最新出口数据:新加坡120吨,日本80吨,香港60吨
助理小声汇报:“李总,本地市场已经稳定在每斤一块二左右,我们的签约农户都按约交货了。”
“黑名单的呢?"
“大部分都是转让了出去!只有李大有和马栓坚持着,不过西北的市场也很大,他们自己也能销售在这个价。”助理顿了顿。
李水花望向窗外。
跑道上,又一架货机正在滑行,机身上“塞上金菇”的logo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她想起昨天苏宁说的话:“市场是最好的老师,不过学费有点贵。”
“李总,要不要把李大有和马栓他们搞死?”
“不用!以我们现在的规模没必要揪着不放,要不然也就太下作了。”
“李总,你和苏主任就是太心善了。”
“哼!李大有和马栓挣多少钱都没用,因为他们跳下了我们的航空母舰,错失了一个真正逆天改命的机会。”
在闽宁村的田间,马得宝正在给新农户讲解合同条款。
他身后停着崭新的小货车
这是用最近三个月的收入买的。
更远处,李大有的拖拉机孤零零地停在地头,车上堆着等待廉价处理的蘑菇。
这个曾经最反对“条条框框”的老农,此刻正偷偷朝这边张望,手里攥着一支借来的钢笔。
黄昏降临,黄土高原被染成金色。
水花集团的冷链车队又一次启程,带着契约精神培育出的优质蘑菇,驶向那些愿意为诚信买单的市场。
而在它们身后,深加工基地的地基已经打好,像一块块方正的印章,盖在这片正在学习商业规则的土地上。
2001年的春天,银川市土地交易中心人头攒动。
当拍卖师喊出“宗地2001-007号,起价5800万”时,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这个价格对当时的西北城市来说,堪称天价。
“水花集团,6000万。”清脆的女声打破寂静。
所有人都回头看去
李水花一袭米色套装,举牌的手稳如磐石。
“金辉地产,6200万!”
“水花集团,6500万。
竞价一路攀升。
当李水花报出“8800万”时,对手终于放弃。
现场响起掌声,记者们的闪光灯将她的身影照得发亮。
谁也没注意到,最后一排戴着鸭舌帽的苏宁悄悄离场。
三个月后,“塞上江南”项目破土动工。
奠基仪式上,李水花宣布成立水花地产集团,并透露已在成都、西安、上海和京城等地拿下优质地块。
台下记者追问资金来源,她微笑着展示财报:“蘑菇产业每年为我们提供2亿现金流,葡萄酒基地去年盈利3000万。”
与此同时,贺兰山脚下的葡萄园迎来首个丰收季。
法国酿酒师皮埃尔带着团队穿梭在葡萄架间,不时捏起一颗赤霞珠对着阳光检查。
马得宝跟在他身后,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糖度22”、“ph值36”之类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