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家要吃肉 作品

第1281章 熬的真谛

白明川连忙起身相迎,作为在公社磨练多年的老油条,他又怎么会看不出田福堂这病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可即便如此,场面上的关心还是要做足的。

田福堂重重的咳嗽了几声,颤巍巍的握住白明川的手,虚弱的说道:

“白书记,我……我是来向组织负荆请罪的……双水村出了这么大的事,我这个当支书的……难辞其咎啊!”

田福堂说着,身子就要往下出溜,仿佛是要跪下来一般,被白明川赶忙一把扶住:

“老田啊,说话就说话,你这是干什么?!”

徐治功在旁边冷眼旁观,手指在办公桌上轻轻敲打,随即道:

“老田啊,孙少安的询问记录,我们已经仔细的看过了,不过,在一些细节上有些出入,我们还是要跟你核实一下。”

田福堂貌似有些痛苦地捂住了胸口,仿佛情绪有些激动的说道:

“徐主任,少安那娃……其实是个实诚人,他……他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也是不想村里人被连累,真的要怪的话,最应该怪的是我这个支书,是我的工作没做好啊!”

白明川和徐治功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俩都听明白了,田福堂这话里的门道。田福堂这是想要把孙少安从这件事里给摘出来,但是有些话又不能明说,毕竟真的要追究起来,田福堂这个幕后主使是绝对跑不了的。

白明川看了眼矗立在一边的孙玉亭,接过了他手里捧着的材料,故意岔开话题,对着田福堂问道:

“老田啊,金俊斌同志的事情,你们村里是什么意见?”

没等田福堂回答,孙玉亭立刻抓住机会,佝偻着腰上前一步,恭维着说道:

“白书记,徐主任!金俊斌同志是在保护集体财产时英勇牺牲的,这是他详细的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您看,他临死前手里还死死的攥着劳动工具,这充分体现了一个贫下中农社员对集体财产的爱护!”

徐治功接过材料快速浏览,不过嘴角却隐约的微微抽动,这份充满时代特色的“英雄叙事”实在是太过熟悉了,但是不管是公社还是双水村,眼下也确实都需要这样一个台阶。

徐治功隐晦的给白明川递了个眼神,微不可查的轻微点了点头。白明川默契的起身,帮着田福堂倒了杯水,递了过去,然后微笑着说道:

“老田啊,我明白你们的苦衷,但是石圪节村闹得太厉害了,这件事总得有个说法。要不然你看这样行不行?

金俊斌同志自然是按照因公牺牲处理,公社批30块钱作为抚恤金;至于孙少安,则是在公社广播站做公开检讨。

你们双水村呢,今年“农业学大寨”的先进肯定是没有了,但是抗旱救灾的补助粮,我可以比别的村给你们多批200斤。”

田福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了地,这个处理结果比他预想的要轻多了。金家因为这件事得了实惠,想必不会再纠缠金俊斌的去世,孙少安只需要丢个面子,村里面还有额外的补助,最重要的是,他田福堂的位置总算是保住了。

田福堂赶忙作势又要站起来鞠躬,被白明川给一把按住了,然后就见他满是真诚的说道:

“谢谢白书记,谢谢徐主任!我们一定会深刻检讨,不过有件事我还是要请示一下,少安的检讨,能不能让玉亭帮着写?那娃没文化我怕他有些事情说不到点子上……”

田福堂的这话,其实纯粹是在鬼扯。要知道,当时孙少安高小升初中的毕业考试,在全县,可是取得了第三的好成绩的,要不是家里实在是困难,支撑不起来他继续上学,他才是孙家学习最有实力的苗子。

田福堂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是怕孙少安私底下对这件事有什么抵触心理,在检讨里胡乱的内涵,所以才会让孙少安他二爸帮忙起草这份检讨。

对于田福堂的提议,白明川很给面子的同意了。可是一旁作为副手的徐治功,却是冷笑了一声,开口道:

“老田啊,我听说金俊斌去世了之后,他二哥金俊武还不让下葬来着,你们村的团结很成问题呀!”

徐治功这是在故意敲打田福堂,意在告诉他,你们村子里的事儿,公社这边是心知肚明的,别总想着瞒天过海,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傻子,就你一个精明的。

办公室里瞬间陷入了安静,田福堂的后背惊出了一身冷汗。孙玉亭这时急忙出来打圆场,开口道:

“徐主任,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出事之后,金家老太太,也就是金俊武的母亲,因为丧子之痛突然陷入了昏迷,老人家这种情况,金俊武作为当儿子的,自然是要等母亲醒来,才好跟他商量弟弟的丧事,您说对吧?”

白明川不欲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他摆了摆手,说道:

“行了,这件事就这样吧。老田,你回去把村里的工作做扎实了,记住了,下不为例哦。”

田福堂心知这一关总算是过去了,和孙玉亭从公社大院里出来时,腰杆不自觉的挺直了几分。

他望着等在门外树荫下的孙少安,那后生正蹲在路边,用树枝在地上无意识地划拉着什么,单薄的背影透着说不出的落寞。

田福堂走到孙少安身边,声音里带着刻意装出来的疲惫和欣慰,轻声道:

“少安啊,经过我和你二爸的一通斡旋,公社决定把这件事从轻处理,你……你明天来公社广播站念个检讨就行。”

孙少安缓缓的抬起头,眼睛里布满血丝。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点了点头。田福堂左右打量了一下,凑到孙少安身边,低声道:

“你放心,等公社的抚恤粮下来,你们家我让俊山多记20个公分!”

孙少安心里明白,这既是田福堂对自己的补偿,更是封口费,意在让自己不要乱说话。他盯着地上自己画出的沟壑,那痕迹又深又乱,像极了此刻他心里的千疮百孔。

孙绍恩想起了那天在金俊武家喝酒时,金俊武的那句“熬着吧”;想起了躺在门板上,再也不会说话的金俊斌,想起了在公社办公室里自己签下名字时那份沉甸甸的屈辱。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的不成样子:

“谢谢田支书!”

田福堂拍了拍孙少安的肩膀,如释重负的长舒了一口气。这场风波总算是过去了。只是他没有注意到,孙少安盯着他背影的眼神里,有什么东西永远的改变了。

回村的路上,孙玉亭凑到田福堂身边邀功:

“福堂哥,我那份材料写的还行吧?白书记看的直点头呢。”

田福堂满意的笑了笑,对于孙玉亭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他还是很满意的,他轻声说道:

“干的不错,放心,我是不会忘记谁跟我是一条心的!”

夕阳西下,将田福堂和孙玉亭的影子拉的很长,扭曲的投射在干涸的东拉河床上,像是两个游荡在苦难大地上的幽灵。而在他们身后不远处,孙少安独自踽踽独行的身影,则如同一个沉默的、等待爆发的火山……

……………………………………

双水村的惨剧和屈辱,仿佛被那场风光的追悼会,和孙少安在公示广播里干巴巴的检讨,暂时掩盖了下去。

金俊斌顶着“保护集体财产英勇牺牲”的光环入了土,王彩娥拿到了抚恤金,和队里的额外照顾暂时偃旗息鼓。

金俊武变得更加沉默,那双眼睛里的冰冷似乎也沉淀成了更深的、难以琢磨的东西。

孙少安则像是变了一个人,在田福堂面前恭敬顺从,低眉顺眼,仿佛真的被那场风暴磨平了所有的棱角。

这天,孙少安脸上堆着许久不见的、带着几分刻意讨好的笑容,找到了正在大队部“养病”的田福堂。孙少安把声音放的很低,带着恳求说道:

“田叔,我有件事想求你帮个忙。”

田福堂抬了抬眼皮,看了看面前这个驯服了很多的年轻人,心里那点因利用而产生的最后一丝不安,也消散了,开口道:

“啥事儿?说吧。”

孙少安搓着手,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焦虑和愁苦,哀声道:

“家里……家里人已经好几个月没见着我大姐夫王满银和少平了,我大姐兰花整天哭,眼睛都快哭瞎了,娃娃们也想爹……少平是我亲弟,我爹也惦记得紧。

这冬春会战……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我想着……您能不能帮着疏通疏通,让我们去工地看看他们?哪怕就看一眼,说两句话也行也好,让家里人安安心……”

其实一个月早就已经过去,孙少安要是想去看弟弟孙少平,早就能看了,哪怕是不求田福堂,给看守的民兵塞盒烟,人家也会网开一面。

他之所以找到田福堂,其实是在刻意而为之,为了在田福堂面前表现自己的恭敬顺从,因为二爸孙少亭每天就是这么在田福堂面前表现的。

田福堂果然很受用,事情过去了这么久,他心里对孙少平的那点怨气早就已经烟消云散了。如今孙少安表现的如此“懂事儿”,这点顺水人情他还是愿意去做的,既能安抚孙家,也显得他这个支书有人情味儿。

田福堂慢条斯理的轻呷了一口茶水,然后回道:

“嗯,这事儿嘛,会战工地是公社统一管理的,管的严。不过嘛,我跟那边管后勤的老刘还有点交情,这样吧,我写个条子,你们明天拿着去试试。记住,别声张,看完了赶紧回来!”

“谢谢田叔,谢谢田叔!”孙少安连连点头,脸上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天天不亮,孙少安就和父亲孙玉厚揣着田福堂写的条子,顶着凛冽的寒风,踏上了前往水利会战工地的路途。

一路上父子俩沉默寡言,孙玉厚佝偻着背,布满皱纹的脸上是化不开的愁苦和担忧。孙少安则紧抿着嘴唇,眼神复杂地望着前方灰蒙蒙的天际线。

走了大半天,翻过几座光秃秃的山梁,那传说中的大会战工地终于出现在了视野里。眼前的景象,让即便是见惯了苦难的孙家父子,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是一座被强行撕裂的山谷,巨大的山体被削去了半边,裸露着狰狞的铁灰色的岩石断面。数不清的人影像密密麻麻的蚂蚁,在陡峭的斜坡上蠕动。

寒风裹着黄土和石粉,刮在脸上如同刀割。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汗味,尘土味,劣质火药味(自开山的炸药),还有一种混合着绝望和麻木的沉重气息。

“叮当!叮当!叮当!”

二十四磅大锤砸在钢钎上的声音单调而刺耳,汇成了一片令人心头发颤的噪音洪流。粗粝的号子声在寒风中时断时续,带着一种被榨干最后力气的疲惫。

孙玉厚看着这场景,嘴唇哆嗦着。可能是因为最近经受的苦难太多,一贯坚强的他,时不时就会老泪纵横。此时的浑浊的老眼里,瞬间涌上了泪水,呢喃道:

“少平和满银就是在这遭罪呀?”

孙少安的心也揪紧了,他倒是不担心大姐夫王满银,毕竟以王满银奸懒馋滑的性格,不管在哪里,都会好好的保护自己,他担心的是,弟弟孙少平。

孙少安强忍着心中翻腾的情绪,搀扶着父亲,按照田福堂的指点,找到了后勤处那个姓刘的负责人,递上条子,又陪着笑脸说了半天好话,塞了半包皱巴巴的“经济”烟,对方才不耐烦的挥挥手,要来了一个胳膊上带着红袖箍的民兵,吩咐道:

“带他们去三连四排!快点!别耽误干活!”

民兵冷着脸,领着孙少安父子走向那片喧嚣的工地。越往里走,景象越是触目惊心。破衣烂衫的人们,大多面色黢黑,眼神空洞,机械地抡着铁锤,推着沉重的石料车。

有些人手上缠着破布,渗出了血迹。寒风中,不少人只穿着单薄的破棉袄,冻的嘴唇发紫,身体不住的颤抖,这种情况下只有多活动,才不会让身体或者手脚冻伤。工地上看不到多少安全措施,陡峭的坡面,巨大的石块,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吞噬生命。

终于,在靠近一处正在开凿的崖壁下,民兵伸手指了指,然后说道:

“喏,那边就是三连四排,自己找,只有十分钟时间!”

说完,民兵抱着胳膊走到一边避风去了。孙少安和孙玉后急切地在人群中搜寻,很快,孙少安就看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正是弟弟孙少平。

此时他正和另外两个人合力,用一根粗大的木杠,撬动一块巨大的岩石。他穿着一身灰扑扑、沾满泥浆和汗碱的劳改服,衣衫单薄的如同挂在身上,原本略显清秀的脸庞,此时也变得黝黑粗糙,颧骨高高凸起,嘴唇也干裂出血口子。

但是最让孙少安心惊的是,弟弟的那双眼睛,曾经闪烁着求知光芒、充满理想和憧憬的眼睛,此刻,却像两口深不见底的枯井,里面沉淀着难以言喻的疲惫、麻木,以及一种被强行压制下去的桀骜和不甘。

“少平!”孙少安声音颤抖的喊了一声。

熟悉的呼唤让孙少平的身子微微一颤,他猛地抬起头,看到父亲和大哥的那一瞬间,眼中的麻木瞬间碎裂涌起,巨大的震惊和难以置信,随即是强烈的屈辱和一丝慌乱。他下意识的想躲起来,不想让亲人看到自己这副狼狈不堪的模样。

可是地方就这么大,他又能躲到哪里去?最终,他只能无奈的放下扛着的木杠,踉跄的走向父亲和兄长面前,嘴唇哆嗦着,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看到了父亲眼中浑浊的泪水,看到了大哥脸上的那难以掩饰的心痛。

孙玉厚一把抓住儿子的胳膊,上下打量着他,随即老泪纵横,哽咽道:

“娃……娃啊……你受苦了……受苦了……”

孙玉厚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儿子消瘦的脸颊,仿佛要确认眼前这个饱经风霜的青年,还是那个曾经捧着书本,眼中闪着光的二小子。

孙少平不想让父亲担心,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但是呢,笑容却比哭还难看。他努力的挺直了腰板,不想让亲人看到自己的软弱,声音有些嘶哑的说道:

“爸,我……我没事。”

孙少安看着弟弟,看着他手上磨破的血泡和冻裂的口子,看着他那眼底深处那抹挥之不去的阴霾,心如刀绞。他深吸了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沉声问道:

“少平,你……你还好吗?吃得消吗?”

孙少平避开大哥的目光,望向远处连绵的、如同怪兽脊背般的山梁,声音低沉而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哥,没啥吃不消的,力气嘛,睡一觉就又有了,就是……就是心里憋得慌。以前在书本上看到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现在自己成了这苦海里的一滴水,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