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都是水 作品

第517章 退屯

就在这一瞬间,原本争吵不休的将领们突然像是忘记了之前争论的焦点一样,纷纷将注意力转向李景隆,并开始争先恐后地向他进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应对之策。

其中,大多数将领都坚决主张与朱棣展开正面交锋,毫不退缩地与他来一场硬碰硬的决战。毕竟,他们此次北上的初衷就是为了讨伐燕王朱棣,如今虽然出现了一些变数,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决心和目标。

这些将领们认为,尽管宁王朱权的军队实力不容小觑,但毕竟是朱棣刚刚重新掌控的,其与朱棣本部的兵马在配合和协同作战方面还存在诸多不熟练之处,这无疑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突破口。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就有可能一举击溃燕军。

然而,也有一部分将领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从当前的局势来看,如果北平已经被攻下,那么大军与燕军在北平城外进行正面交锋时,不仅在兵力上占据优势,还能在心理上占据上风,因为燕军的老巢都已经被夺走了。

但现在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由于北平守备的顽强抵抗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北平已经变得难以攻克,这无疑给己方士兵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

因此,此时此刻,若是与这些归家心切、妻儿老小皆在城中的燕军士兵正面对决,燕军士兵们的心理优势已然远超己方,而且其战斗力恐怕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程度。

鉴于此,这些将领们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采取一种较为稳妥的策略——暂时避退。他们计划将主力军队撤退至郑村坝,并留下一支精锐部队列阵于白河,形成一道坚固的前哨防线,静候燕军的到来。

如此一来,主力军与前哨军便犹如一只锐利的矛头,相互配合,遥相呼应,使得燕军难以迅速发动反击进攻。这种布局不仅能有效地抵御燕军的攻击,还能为己方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两种方案李景隆都一言不发地听完,他面沉似水,让人难以揣测他心中的真实想法。然而,从他的沉默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更倾向于退屯的方案。

李景隆缓缓扫视了一圈在座的这些将领,目光最终落在了其中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人身上。这个人便是陈晖,虽然他在众多将领中并不起眼,但他却是李景隆的心腹

李景隆凝视着陈晖,郑重地说道:“陈晖,本将军现命你为前哨军都督,率领两万精兵,前往白河列阵,抵御燕庶人。待我大军主力在郑村坝布置好战场后,我再派兵协助你撤退。此任务异常艰巨,你可有胆量接下?”

陈晖心头一紧,他深知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晋升机会。尽管他作为将领参与过的战争寥寥无几,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李景隆的信任。

陈晖毫不犹豫地抱拳施礼,高声回应道:“末将定不辱使命,哪怕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李景隆微微颔首,表示对陈晖的回答满意。陈晖随即调转马头,迅速离去,去挑选那两万精兵,准备奔赴白河列阵,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陈晖离开后,既然已经做出了退屯的决定,而且朱棣也正在马不停蹄地赶回他们这边,时间紧迫,刻不容缓!

李景隆当机立断下达指示给到各级将领,指挥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停止了对那座被冰层严密保护着的北平城的猛烈攻势。

此时此刻不能再拖延,必须迅速执行既定的策略。让大军调转方向,如潮水般涌向郑村坝,准备在那里安营扎寨,暂作休整。并且布置好决战的战场。

李景隆站在高处,遥望着远处的北平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座坚不可摧的城池,本来是有机会攻下来的,但现在,他却要放弃对它的攻击,转而前往郑村坝。

“郑村坝吗?”李景隆喃喃自语道,声音低得只有他自己能听见。“好地方啊,也许,这里将会是我名垂青史的地方吧。”

然而,这句低语中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兴奋或期待,反而透露出一种淡淡的自嘲和无奈。所有的将领们都在忙碌地指挥着军队撤退,没有人留意到李景隆的这句感叹。

北平城内的高墙之上,朱高炽与朱高煦并肩而立,俯瞰着城墙下的景象。只见那原本气势汹汹的南军士兵,此刻却对着被冰层覆盖的北平城墙束手无策,最终只能无奈地选择撤退,不再对北平进行包围。

看着南军士兵灰溜溜地离去,朱高炽和朱高煦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两人对视一眼,随即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城墙上空回荡,仿佛要将这一个多月来的紧张与压力都释放出来。

这一个多月来,南军没日没夜地攻打城墙,攻势异常猛烈,好几次都险些攻破城墙。然而,朱高炽和朱高煦带领着守军顽强抵抗,硬是挺过了这艰难的时刻。

笑了一阵,朱高炽突然感到一阵晕眩袭来,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晃了一下,然后像失去了支撑一般,一下子瘫坐在了地上。朱高煦见状,连忙上前扶住他,关切地问道:“大哥,你怎么了?”

朱高炽喘了口气,定了定神,缓缓说道:“没事,只是这一个月来没怎么好好合过眼,有些累了。”

朱高煦心疼地看着他,劝道:“大哥,你都累成这样了,还是快回府去好好睡一觉吧。这里有我守着,你放心。”

朱高炽摇了摇头,坚决地说:“不行,南军虽然主力退了,但他们还留下了不少其他部队,这些人显然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此时万万不可大意,我们一定要撑到父王回来!”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吩咐道:“马上派人出城去打探父王的消息,把北平的情况详细告诉他,让他尽快回来!”

()

就在这一瞬间,原本争吵不休的将领们突然像是忘记了之前争论的焦点一样,纷纷将注意力转向李景隆,并开始争先恐后地向他进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应对之策。

其中,大多数将领都坚决主张与朱棣展开正面交锋,毫不退缩地与他来一场硬碰硬的决战。毕竟,他们此次北上的初衷就是为了讨伐燕王朱棣,如今虽然出现了一些变数,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决心和目标。

这些将领们认为,尽管宁王朱权的军队实力不容小觑,但毕竟是朱棣刚刚重新掌控的,其与朱棣本部的兵马在配合和协同作战方面还存在诸多不熟练之处,这无疑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突破口。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就有可能一举击溃燕军。

然而,也有一部分将领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从当前的局势来看,如果北平已经被攻下,那么大军与燕军在北平城外进行正面交锋时,不仅在兵力上占据优势,还能在心理上占据上风,因为燕军的老巢都已经被夺走了。

但现在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由于北平守备的顽强抵抗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北平已经变得难以攻克,这无疑给己方士兵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

因此,此时此刻,若是与这些归家心切、妻儿老小皆在城中的燕军士兵正面对决,燕军士兵们的心理优势已然远超己方,而且其战斗力恐怕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程度。

鉴于此,这些将领们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采取一种较为稳妥的策略——暂时避退。他们计划将主力军队撤退至郑村坝,并留下一支精锐部队列阵于白河,形成一道坚固的前哨防线,静候燕军的到来。

如此一来,主力军与前哨军便犹如一只锐利的矛头,相互配合,遥相呼应,使得燕军难以迅速发动反击进攻。这种布局不仅能有效地抵御燕军的攻击,还能为己方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两种方案李景隆都一言不发地听完,他面沉似水,让人难以揣测他心中的真实想法。然而,从他的沉默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更倾向于退屯的方案。

李景隆缓缓扫视了一圈在座的这些将领,目光最终落在了其中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人身上。这个人便是陈晖,虽然他在众多将领中并不起眼,但他却是李景隆的心腹

李景隆凝视着陈晖,郑重地说道:“陈晖,本将军现命你为前哨军都督,率领两万精兵,前往白河列阵,抵御燕庶人。待我大军主力在郑村坝布置好战场后,我再派兵协助你撤退。此任务异常艰巨,你可有胆量接下?”

陈晖心头一紧,他深知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晋升机会。尽管他作为将领参与过的战争寥寥无几,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李景隆的信任。

陈晖毫不犹豫地抱拳施礼,高声回应道:“末将定不辱使命,哪怕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李景隆微微颔首,表示对陈晖的回答满意。陈晖随即调转马头,迅速离去,去挑选那两万精兵,准备奔赴白河列阵,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陈晖离开后,既然已经做出了退屯的决定,而且朱棣也正在马不停蹄地赶回他们这边,时间紧迫,刻不容缓!

李景隆当机立断下达指示给到各级将领,指挥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停止了对那座被冰层严密保护着的北平城的猛烈攻势。

此时此刻不能再拖延,必须迅速执行既定的策略。让大军调转方向,如潮水般涌向郑村坝,准备在那里安营扎寨,暂作休整。并且布置好决战的战场。

李景隆站在高处,遥望着远处的北平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座坚不可摧的城池,本来是有机会攻下来的,但现在,他却要放弃对它的攻击,转而前往郑村坝。

“郑村坝吗?”李景隆喃喃自语道,声音低得只有他自己能听见。“好地方啊,也许,这里将会是我名垂青史的地方吧。”

然而,这句低语中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兴奋或期待,反而透露出一种淡淡的自嘲和无奈。所有的将领们都在忙碌地指挥着军队撤退,没有人留意到李景隆的这句感叹。

北平城内的高墙之上,朱高炽与朱高煦并肩而立,俯瞰着城墙下的景象。只见那原本气势汹汹的南军士兵,此刻却对着被冰层覆盖的北平城墙束手无策,最终只能无奈地选择撤退,不再对北平进行包围。

看着南军士兵灰溜溜地离去,朱高炽和朱高煦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两人对视一眼,随即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城墙上空回荡,仿佛要将这一个多月来的紧张与压力都释放出来。

这一个多月来,南军没日没夜地攻打城墙,攻势异常猛烈,好几次都险些攻破城墙。然而,朱高炽和朱高煦带领着守军顽强抵抗,硬是挺过了这艰难的时刻。

笑了一阵,朱高炽突然感到一阵晕眩袭来,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晃了一下,然后像失去了支撑一般,一下子瘫坐在了地上。朱高煦见状,连忙上前扶住他,关切地问道:“大哥,你怎么了?”

朱高炽喘了口气,定了定神,缓缓说道:“没事,只是这一个月来没怎么好好合过眼,有些累了。”

朱高煦心疼地看着他,劝道:“大哥,你都累成这样了,还是快回府去好好睡一觉吧。这里有我守着,你放心。”

朱高炽摇了摇头,坚决地说:“不行,南军虽然主力退了,但他们还留下了不少其他部队,这些人显然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此时万万不可大意,我们一定要撑到父王回来!”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吩咐道:“马上派人出城去打探父王的消息,把北平的情况详细告诉他,让他尽快回来!”

()

就在这一瞬间,原本争吵不休的将领们突然像是忘记了之前争论的焦点一样,纷纷将注意力转向李景隆,并开始争先恐后地向他进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应对之策。

其中,大多数将领都坚决主张与朱棣展开正面交锋,毫不退缩地与他来一场硬碰硬的决战。毕竟,他们此次北上的初衷就是为了讨伐燕王朱棣,如今虽然出现了一些变数,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决心和目标。

这些将领们认为,尽管宁王朱权的军队实力不容小觑,但毕竟是朱棣刚刚重新掌控的,其与朱棣本部的兵马在配合和协同作战方面还存在诸多不熟练之处,这无疑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突破口。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就有可能一举击溃燕军。

然而,也有一部分将领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从当前的局势来看,如果北平已经被攻下,那么大军与燕军在北平城外进行正面交锋时,不仅在兵力上占据优势,还能在心理上占据上风,因为燕军的老巢都已经被夺走了。

但现在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由于北平守备的顽强抵抗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北平已经变得难以攻克,这无疑给己方士兵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

因此,此时此刻,若是与这些归家心切、妻儿老小皆在城中的燕军士兵正面对决,燕军士兵们的心理优势已然远超己方,而且其战斗力恐怕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程度。

鉴于此,这些将领们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采取一种较为稳妥的策略——暂时避退。他们计划将主力军队撤退至郑村坝,并留下一支精锐部队列阵于白河,形成一道坚固的前哨防线,静候燕军的到来。

如此一来,主力军与前哨军便犹如一只锐利的矛头,相互配合,遥相呼应,使得燕军难以迅速发动反击进攻。这种布局不仅能有效地抵御燕军的攻击,还能为己方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两种方案李景隆都一言不发地听完,他面沉似水,让人难以揣测他心中的真实想法。然而,从他的沉默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更倾向于退屯的方案。

李景隆缓缓扫视了一圈在座的这些将领,目光最终落在了其中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人身上。这个人便是陈晖,虽然他在众多将领中并不起眼,但他却是李景隆的心腹

李景隆凝视着陈晖,郑重地说道:“陈晖,本将军现命你为前哨军都督,率领两万精兵,前往白河列阵,抵御燕庶人。待我大军主力在郑村坝布置好战场后,我再派兵协助你撤退。此任务异常艰巨,你可有胆量接下?”

陈晖心头一紧,他深知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晋升机会。尽管他作为将领参与过的战争寥寥无几,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李景隆的信任。

陈晖毫不犹豫地抱拳施礼,高声回应道:“末将定不辱使命,哪怕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李景隆微微颔首,表示对陈晖的回答满意。陈晖随即调转马头,迅速离去,去挑选那两万精兵,准备奔赴白河列阵,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陈晖离开后,既然已经做出了退屯的决定,而且朱棣也正在马不停蹄地赶回他们这边,时间紧迫,刻不容缓!

李景隆当机立断下达指示给到各级将领,指挥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停止了对那座被冰层严密保护着的北平城的猛烈攻势。

此时此刻不能再拖延,必须迅速执行既定的策略。让大军调转方向,如潮水般涌向郑村坝,准备在那里安营扎寨,暂作休整。并且布置好决战的战场。

李景隆站在高处,遥望着远处的北平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座坚不可摧的城池,本来是有机会攻下来的,但现在,他却要放弃对它的攻击,转而前往郑村坝。

“郑村坝吗?”李景隆喃喃自语道,声音低得只有他自己能听见。“好地方啊,也许,这里将会是我名垂青史的地方吧。”

然而,这句低语中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兴奋或期待,反而透露出一种淡淡的自嘲和无奈。所有的将领们都在忙碌地指挥着军队撤退,没有人留意到李景隆的这句感叹。

北平城内的高墙之上,朱高炽与朱高煦并肩而立,俯瞰着城墙下的景象。只见那原本气势汹汹的南军士兵,此刻却对着被冰层覆盖的北平城墙束手无策,最终只能无奈地选择撤退,不再对北平进行包围。

看着南军士兵灰溜溜地离去,朱高炽和朱高煦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两人对视一眼,随即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城墙上空回荡,仿佛要将这一个多月来的紧张与压力都释放出来。

这一个多月来,南军没日没夜地攻打城墙,攻势异常猛烈,好几次都险些攻破城墙。然而,朱高炽和朱高煦带领着守军顽强抵抗,硬是挺过了这艰难的时刻。

笑了一阵,朱高炽突然感到一阵晕眩袭来,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晃了一下,然后像失去了支撑一般,一下子瘫坐在了地上。朱高煦见状,连忙上前扶住他,关切地问道:“大哥,你怎么了?”

朱高炽喘了口气,定了定神,缓缓说道:“没事,只是这一个月来没怎么好好合过眼,有些累了。”

朱高煦心疼地看着他,劝道:“大哥,你都累成这样了,还是快回府去好好睡一觉吧。这里有我守着,你放心。”

朱高炽摇了摇头,坚决地说:“不行,南军虽然主力退了,但他们还留下了不少其他部队,这些人显然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此时万万不可大意,我们一定要撑到父王回来!”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吩咐道:“马上派人出城去打探父王的消息,把北平的情况详细告诉他,让他尽快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