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研究种植方法(第2页)
这个办法其实是李淡自己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得出来的。
他在家里种植的各种作物当中,唯独这个用旧布包裹着的菌包还在悄悄地生长着,而其他无论是蔬菜还是绿植,都没有能够抵挡住这次寒潮的侵袭。
李淡心里琢磨着,既然这个菌包能够存活下来,那么其他的作物如果也采用这种方法的话,或许也会有一线生机呢。
冯坤天低头凝视着手中那个看起来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菌包,只见它的外层布料摸起来温暖而柔软,就好像是握着一小团正在呼吸的生命一样。他原本紧紧皱起的眉头,此刻终于稍稍舒展了一些。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冯坤天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急匆匆地将这个重要的发现汇报给了他的直属领导。然而,根据李淡的嘱咐,李诞说自己洗不行希望被基地的高层关注到,因为一被关注的话就会打破自己平静的生活。
所以冯坤天在汇报时非常谨慎地隐瞒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来源,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只说是自己偶然间的想法。领导听后神情立刻变得严肃,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当即起身:“这事关重大,我马上组织专项会议。”
实验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当下,每一项实验都要精打细算。经过激烈讨论,专家组最终选定了最有可能在恶劣环境中存活的红薯和土豆作为首批实验作物。种子被珍而重之地送入精心调控的培养舱,每个环节都伴随着研究人员屏息凝神的期待。
整整十五个日夜,培养舱旁的监测仪记录着微弱却持续的生命信号。直到第十六天清晨,最早一批被安置的红薯种块终于破土而出,探出一株嫩绿的幼芽——紧接着,土豆也相继萌芽。消息在研究所内部不胫而走,每个人疲惫的脸上都浮现出久违的笑意。
这天傍晚,冯坤天特意用节省下来的积分兑换了额外照明时长,将小屋里照得透亮。当王喜、王冰海等人都聚集在略显拥挤的房间里时,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动:“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研究所的红薯和土豆——几乎都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