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6章 留置措施(第2页)
说是‘制作电子档案’。”
她展示文印店的收据,日期是2012年7月8日。
正是第一份伪造审批单出现的前一天,“扫描件一共三份。
其中两份存在陈宇泽的电脑里,还有一份......”
“在王建军那里。”
赵长天接过话头,“高明,你们在王建军的文件箱里找到的u盘。
应该就是这份扫描件。”
他调出司法鉴定报告,“笔迹专家说,伪造签名的‘海’字末笔之所以是直笔。
是因为扫描件分辨率低,没捕捉到高海文的回勾习惯。”
赵长天话音刚落,张明远打来电话。
带着电流杂音切入:“长天,国资委批复了。”
这位老纪检干部的声音罕见地带着颤音,“但高海文今晚要出席保障房启动仪式。
省市领导都在场。
纪委决定等他发言完毕再行动。”
赵长天看向墙上的挂钟,18:37。
窗外的广州开始起风,梧桐树的枝叶拍打着玻璃,发出沙沙的响声。
他猜测,此刻的高海文也许正在背诵发言稿。
确实,如赵长天所想——
沪市世博园的贵宾室里,高海文正对着落地镜调整领带夹。
那是一枚镶着碎钻的金饰。
据说出自卡地亚2012年的限量系列。
他的左手插在西装裤口袋里,紧紧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
上面写着“高雨彤·账户安全”
——这是上午律师发来的提醒。
“高董,该上场了。”
新秘书李佳人递来话筒,声音比平时高了两个调门。
高海文注意到他的领带歪了,想提醒却突然失去力气。
只好敷衍地点点头。
走出贵宾室时,他闻到走廊里飘来的咖啡香,
他想起2012年那个夏天,陈宇泽总是用星巴克的榛果拿铁讨好他。
而每一杯咖啡背后,都是几百万的资金流动。
舞台灯光亮起的瞬间,高海文露出标志性的微笑。
台下的掌声稀稀拉拉。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会场。
余光瞥见张明远坐在第二排,身边的男子穿着黑色夹克——
那是纪委的同志。
赵长天在广市的办公室中,通过电视盯着直播画面。
他注意到高海文的瞳孔在看到张明远时瞬间收缩。
“他在找退路。”
赵长天望着画面中高海文不断摩挲话筒的右手,轻声自语:“2012年他接受采访时,也是这个动作。
当时他在隐瞒滨江花园的维修资金缺口。”
与此同时,高明和两名纪委工作人员悄然进入后台。
安保人员看到留置决定书的瞬间,脸色剧变。
舞台上,高海文正在念诵保障房项目的廉洁承诺:“我们将建立三重审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透明......”
突然,后台的金属门被风吹开,发出“咣当”一声。
高海文的演讲稿滑落在地。
台下响起窃窃私语。高海文弯腰捡演讲稿。
却不小心碰倒了讲台,麦克风支架砸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啸叫。
他慌忙扶住支架,却在起身时撞到了Led屏的电源线,画面瞬间黑屏。
会场陷入短暂的混乱,有人惊呼,有人拍照。
而高海文站在黑暗中,听着自己剧烈的心跳声。
台下,张明远站起身来。
他起身的动作惊动了邻座的副市长。
张明远整理了一下中山装,从西装内袋掏出留置决定书。
红色封面在应急灯的蓝光下泛着冷光。
高海文看着他一步步走上舞台。
突然想起两人在党校同期培训时,张明远曾说过:“纪检工作就像老中医,望闻问切缺一不可。”
“高海文同志!”
张明远的声音平静如死水,“根据《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第三十九条。
经市委批准,现对你采取留置措施。”
他示意纪委工作人员上前,“请你配合调查。”
会场死寂如坟。
高海文的视线扫过台下,看到财务总监低下了头。
看到审计部的同事在记笔记。
看到一名记者正在往笔记本里夹录音笔。
他想辩解,却发现喉咙干得发不出声音。
只好任由工作人员给他戴上白色棉手套——
那是为了防止他销毁指纹。
在众人的注视下,高海文被带离会场。
经过贵宾室时,他突然转身,对着镜子整理领带——
即便在这种时刻,他也不愿失去最后的体面。
镜中的他眼神空洞。
领带夹上的碎钻不再闪耀,倒像是沾了灰的玻璃珠。
赵长天办公室的电视正在播放滚动新闻?
主播的声音带着亢奋:“突发!
黎光集团副董事长高海文在保障房仪式现场被带走......”
他关掉电视,转头看向窗外,暴雨已经来临。
珠江水面掀起波浪,远处的广市塔在雨幕中若隐若现。
李诗涵抱着证据箱走进来。
箱盖上贴着“机密·2013-04-14”的封条:“赵总,217份证据全部编号归档。
包括高海文的签名样本、资金流水、伪造合同。”
她的手指划过封条上的红色印章,“快递员已经在楼下。
今晚飞沪市的末班机。”
“等等。”
赵长天突然开口,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
那是2011年滨江花园电梯事故的儿童家长联名信,“把这个也放进去。”
他顿了顿,“让调查组的同志知道,这些伪造的审批单背后——
是二十多个家庭的眼泪。”
晚上7点半,沪市某留置点的审讯室里。
高海文坐在不锈钢椅子上,对面的墙上挂着“坦白从宽”的标语。
一名纪委工作人员打开台灯。
光线照亮他面前的证据堆:购房合同、转账记录、伪造的审批单......
最上面是那张2012年7月9日的电梯维修审批单。
“高海文”的签名被红笔圈住。
旁边贴着他当天的航班信息。
“知道为什么选在今天吗?”
工作人员递来一杯温水,“因为今天,所有的证据都闭环了。”
高海文没有说话,只是盯着审批单上的签名。
他突然想起,去年的夏天。
陈宇泽曾问他:“高董,万一被查到怎么办?”
他当时笑着说:“央企的程序那么复杂。
谁会较真到这份上?”
此刻,窗外的暴雨如注,审讯室的时钟指向19:35。
高海文终于明白,总有人会较真——
较真于每一个签名的真伪,每一笔资金的去向,每一个程序的对错。
而他精心编织的权力神话,在这些较真的人面前,——
不过是一堆一捅就破的纸糊灯笼。
赵长天站在落地窗前,看着雨中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