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准备过节(第2页)

他们不顾环境恶劣,一心沉浸在知识的海洋。

那种场景,想想就让人动容。”

“而且啊,这所学校的校长可是大名鼎鼎的钱穆先生呢!”

“钱穆先生在学界久负盛名,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独特的治学理念为人称道。”

“由于每晚的课程时间仅有短短三小时。

为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长,安排的课程均为精心挑选的共同必修科目。”

“这些科目中,钱先生亲自讲授的中国通史别具一格。

他总能凭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以一种生动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将上下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脉络。

清晰明了地展现给求知若渴的学生们。

使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与事件堆砌,而是一幅鲜活的发展长卷。”

“唐君毅先生的哲学概论课程同样魅力非凡。

唐先生凭借自身对哲学领域的深入钻研。

带领学生们踏入哲学那深邃且充满思辨的世界。

从古老的哲学起源讲起,一路剖析各个哲学流派的核心观点与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在思想的碰撞中探索哲学的真谛。”

“张丕介先生的经济学课程,更是将复杂的经济运行规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

从日常生活中的买卖交易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用通俗易懂的案例和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与规律。”

“还有崔书琴先生的政治学,崔先生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深入剖析政治格局的奥秘,从国家体制的架构到国际政治关系的微妙变化。

为学生们打开一扇了解政治世界的窗口。

让学生们明白政治决策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因素与深远意义。”

“除了位于伟晴街的教室之外,学校还在附近的炮台街租用了一层楼作为学生宿舍。

钱先生也居住在这栋宿舍楼里。”

“那时候,师生们同吃同住,关系极为融洽。

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鼓励,共同为学术梦想拼搏。”

“自新亚获得各方援助之后,学校的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3年秋季,新亚在九龙太子道成立了研究所。

并购置了大量的图书资料。

那些珍贵的书籍,成为了学生们遨游学术海洋的宝贵资源。

为学生们提供更丰富的学术研究条件。”

时间悄然流转至1956年。

这一年对于新亚书院而言,恰似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

在其发展历程中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彼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福特基金会。

怀揣着令人钦佩的国际教育情怀,跨越山海。

向新亚书院伸出了援手,慷慨解囊予以捐赠。

这笔宝贵的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

为新亚书院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其有力支持下,新亚书院全力以赴。

开启了农圃道第一期校舍的建设工程。

建设期间,工人们日夜忙碌,一砖一瓦精心搭建。

每一块砖石都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

也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新希望。

承载着新亚师生们对于知识殿堂那炽热的憧憬与无限向往。

同年9月。

在全校师生长久的翘首期盼中,学校搬迁的日子终于来临。

师生们满怀期待,早早地整理好教学与学习用品。

满心欢喜地等待着踏入新校址。

搬迁当日,校园里一片忙碌景象。

搬运车辆来来往往,师生们齐心协力搬运物品。

而当踏入新校址的那一刻。

欢呼雀跃的声音瞬间响彻整个校园。

师生们的脸上无一不洋溢着幸福与激动之情。

他们深知,从这一刻起。

将告别过去的学习环境,迎来全新的、设施更为完善的校园。

正式开启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学习征程。

紧接着,196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