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吃草的羊 作品

本月最后一次请假外加聊个天(第2页)

这时,已经不再在意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的问题了。

扯的有点远,其实我就是想说,阿甘作为当代模版下的超级球员,去往80、90年代具有统治力是很正常的。

回到剧情,戏剧性和统治力得到了保证,其次我肯定会保证合理性。

在人员调配,战术上,结合当时真实发生的新闻,做一个相对合理的规划。

其实nBA历史上有很多流产的交易、签约、选秀,能让人遐想连篇。

阿甘的出现和开拓者的崛起,正好给了这些遐想发挥的余地。

90年代那些大家比较熟悉的球员,会给他们安排一些不同的组合,在符合历史大致走向的情况下,尝试不一样的世界线,我觉得是件很有趣的事。

阿甘的篮球风格,比赛信念,也会迎来一次大转折,让他再一次得到成长和升华。

所以,其实这本书真正精彩的部分,或许还没有开始。

当然,最近更新很慢,不是没有激情,实在是被幼崽给支配了。

不过被支配,也给了我不少时间思考这些后续情节,阅读更多的资料,更深入的了解联盟到底怎么来的,是怎么运作的。

今天有一个新闻,姚明辞去了篮协主席的职位(徐说是谣言),可以说一个理想主义者关于篮球的理想之路告一段落。

在读者群里的读者应该有印象,这几年我一直不看好姚明作为篮协主席能带领中国篮球走出泥潭,虽然我是铁杆姚明球迷,因为姚明才喜欢看nBA,但正因为我是他的球迷,才不想看他走这条注定荆棘密布的路,也是他注定走不通的路。

姚明成长于旧体制,名扬世界于nBA,我很能理解他希望将nBA先进的篮球理念和体制带回中国,影响中国,改造中国的想法。

比如他寄希望于校园篮球,因为美国校园篮球发达,理所当然的认为,发展好校园篮球,能解决篮球人才的造血问题。

又比如想搞CBA的商业化,搞商业化的运营,向nBA看齐(BA也不是一天两天,姚明走的更远,但也走的更偏。)

但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个人认为,根本上还是因为完全不了解nBA究竟是怎么走到今天的,美国的校园篮球又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细讲的话太多了,我一时间也说不清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三本书,一本是奈史密斯的传记,《the man who ied Basketball》。

通过这本,不仅可以了解篮球是怎么发明的,还能了解奈史密斯如何推广篮球,以及早在19世纪,美国大学对体育是何等的重视,整个社会对体育运动的推崇、热爱,是如何奠定如今美国体育消费大国基础的。

第二本书是讲述nBA创始故事的,《the first tip off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the Birth of the 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