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4章 和大佬的交手(第2页)
“萱萱,别闹了。我的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
李建看着行情,心中不禁感慨,这林鸿海的实力确实不小,居然能够一下子在期货和股市上发力。
“看来,得狠狠回击对手,让他知道咱们不好惹才行。”
柳雨萱问道:“你打算怎么做?”
“很简单。让对手尝一下苦果。”
李建笑了笑,看着股票持仓,心中有了主意。
“萱萱,我现在转入500亿资金给你。把我们持仓的股票连砸三天,探后地位加倍买回来。”
柳雨萱有点惊讶。
“这样的话,会不会引来监管?”
李建笑道:“上次不是告诉过你手法吗?这次就看你是不是真的把本事学到家了。”
“可是.......我担心........有点风险........”
李建笑道:“放心,只要不是三个连续的跌停,或者短时间跌幅超过30%,就没有问询函。就算有,也没事。反正我们的持仓很分散。”
“你的意思是,用分布式交易方式?这个得让林梦妍和白露配合。”柳雨萱知道光靠自己的团队,肯定难以完成。
“我这就给林梦妍和白露打招呼,让她们配合你。这次行动,一定要让林鸿海这个大佬感受到什么叫做实力。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李建说到做到,回到办公室之后开始给林梦妍和白露打电话,告诉她们配合砸盘。
白露有点懵。
“为了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所谓资本大佬,就要把自己的股票砸两三个跌停。这操作,有点离谱。”
“露露,放心,我们砸下来,就是为了让对手知道,就算他们怎么砸盘,我们都无所谓。毕竟,这些股票是我们的压舱石,会长期持有。别人越是砸盘,我们越是买入更多。”
林梦妍忽然笑着问道:“李总,我有个坏坏的主意.........”
李建没等林梦妍说完,就问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不是想要把砸盘的事情,赖在这个林大佬的头上?”
“呵呵,什么都骗不了你。”林梦妍笑了起来。
白露在电话上听到两人在聊天,顿时疑惑道。
“嘿,你们说什么呢?怎么能赖到对方身上?”
李建笑道:“假如有个混混砸了你家窗户的一块玻璃,然后你顺势把剩下的玻璃都砸了。然后跟居委会大妈哭诉,所有的玻璃都是那个混混砸的,你说居委会大妈会不会把那个混混扭送派出所?”
“好像有点道理。不过,会不会有点损?派出所的人也未必信。”李建笑道:“这事情,就看梦妍和你们能不能干得漂亮了。分布式砸盘,看你们的了。”
林梦妍笑道:“小事一桩。不过,我的团队人手不够,得露露的人一起操作。”
“露露,你没问题吧?”
白露表态:“当然没问题。这次,就由梦妍来指挥,我们配合。”
“看你们的了。”李建说完,不禁笑了起来。
果然,接下来的两天,李建让柳雨萱把股票持仓疯狂地出货,不惜代价把股票砸到跌停。
这种自杀式的出货,把林鸿海的人都给整蒙圈了。
此时,在新加坡的林氏集团办公室里,林鸿海看着股票的走势图,心中纳闷:这个李建到底什么意思。
正常的情况不是应该投入资金进行护盘的吗?怎么一砸他的持仓,就疯狂地平仓?
这不合理啊。
谁家的市值管理,居然这么的?
“杯弓蛇影还是惊弓之鸟?怎么一碰他的股票,就疯狂地自杀式出货?简直无法理解。”
林鸿海自言自语了几次,忍不住找来自己的证券团队的负责人。
“你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家伙知道我们盯上他的持仓,他就疯狂出货?是不是要换股票?”
“林中,我觉得,很有可能。毕竟,在市场上,持仓被发现了,为了防止被狙击,肯定要换股票的。”
林鸿海还是觉得这事情有点蹊跷。
“我还是觉得有点不靠谱。这事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得继续观察才行。”
证券负责人问道:“那我们怎么做?继续介入砸他们?”
林鸿海犹豫了一会儿,问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我觉得,既然对方自杀式平仓,肯定是在演戏。装死,想要让我们收手不继续砸。不然,一些股票继续下跌,很快可能触及对方的资管线目的止损线。”
林鸿海点点头。
“有可能。如果他的持仓资金不是自有的,是通过发现资管项目来持仓的,就有止损线或者是清盘线。”
此时,林鸿海的证券负责人继续拱火:“只要我们砸破他们的止损线,他们必须强平。到时候,损失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到时候,还担心这小子不屈服?说不定乖乖地飞到新加坡来,求饶。”
林鸿海笑道:“有这可能。那就继续砸他。”
果然,第三天,林海海的团队继续砸盘。
柳雨萱和白露、林梦妍疯狂地出货,以至于重仓的十几只股票都疯狂地跌停。
李建为了让事情更有趣,于是让林梦妍在媒体上发出一些消息。
“新加坡某大佬借股做空。”
“什么大佬看空市场,场外融券做空。”
“股市爆冷,大佬砸盘,市场被泼冷水。”
“多股票连续三个跌停,市场悲观情绪蔓延。”
........
各种消息疯狂地传播,让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开始议论纷纷。
很快,有关监管机构就受不了压力,直接给林鸿海的证券团队发了问询函,询问股价大跌的原因。
此时,新加坡林氏集团的办公室内,林鸿海把证券部的几个管理层骂了个狗血淋头。
众人开始愁眉苦脸的。
林红海怒斥道:“让你们砸盘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让市场知道我们在砸盘,现在好了,让监管机构都招来了。”
股票团队的负责人感觉有点冤枉:“我们也不想的。今天没打算砸跌停,就是为了避免问询函。”
另一个股票交易的骨干也辩解道:“就是,我们本来打算把股价砸到-7%左右,就慢慢买回来了。没想到,对手这么狠。”
“我也没有想到对手会连续几天不顾代价,不惜成本,疯狂地砸盘。会不会是他们知道了什么?”
林鸿海此时对自己的证券团队可真是气到想要骂人。
“让你们小心点,不听。现在赶紧回去,写报告,应付问询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