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三少 作品

第1373章 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在这样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 光绪皇帝如何能够打赢这场战争呢?

1894年春,朝鲜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朝鲜统治者向清政府求救,要求派兵前去镇压农民起义。

清政府接到朝鲜统治者的请求,同意派兵前去镇压农民起义。

清政府任命叶志超为主帅,带兵进入朝鲜,帮助朝鲜统治者镇压农民起义。

日本见状,趁机出兵朝鲜,进驻汉城,清政府和日本两国军队进入对峙状态。

8月1日,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宣布对日开战,历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正式打响。

9月15日,日本军队猛攻朝鲜平壤,当时在朝鲜平壤驻扎的清军就有二万多人,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日本军队的人数,而且还得到了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持,应该说清朝军打败日本军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是,令人气愤的是,驻守平壤的清军主帅叶志超,根据李鸿章的谕示,不去积极主动地抗击日军,贪生怕死,不加反抗,无心恋战,致使清军节节败退,不战而败。

只有驻守在平壤的清军左宝贵率领清军进行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势单力薄,最后左宝贵壮烈牺牲。

左宝贵一死,主帅叶志超立即下令撤兵,一直退到鸭绿江。

9月17日,日本海军闯进黄海,与清军北洋舰队相遇。

两军相遇后,日军首先发起进攻。

由于清军事先得到李鸿章给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下达的不抵抗日军命令,没有提前做好充分对日作战的准备工作,此时只能仓促出兵,应战日军。

在战斗中,清军进行了誓死的顽强反抗,如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尽船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战斗,亲自驾驶着致远舰冲撞敌舰,可惜致远舰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即便有如此英勇之士,可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指令下,北洋舰队最后还是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旅顺、威海港,不再主动出击。

此后,日军乘胜追击,接连攻占大连、旅顺等地。

光绪皇帝心急如焚,可朝中投降派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不断向他施加求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