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瘾的牛 作品

第486章 返回府中(第2页)

隋炀帝就是要用这种感官上的压迫感达到震慑江南势力的目的。

但如此庞大的巡游队伍,必然会给沿途州县造成了极大的供应压力,同时也导致沿途百姓荒废了生产。而史书对此的形容是:沿途骚然,农事抛荒,民不得安居。

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话来说又是:“海内财力此时竭。”

更过分的是,对于吃不完的食物,这些人直接是就地掩埋,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同时,为了在文化层面征服江南,隋炀帝还命令宰相班子领衔修订舆服仪卫制度,此举又动用了十余万人的劳工,花费金银钱帛更是巨亿计。

隋炀帝首次巡游江都,其花费已经超过了修筑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其中的任何一项,也不怪后人说隋朝是亡于水殿龙舟事。

但实事求是地说,隋炀帝首巡江都的行为也能理解,是为了在武力、文化、经济层面同时征服江南。但他连续三次南巡就有点过分了,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如此折腾呀。

隋炀帝巡游江都如此,在北巡一事上更是极尽奢华。大业三年(607)四月十八日,隋炀帝进行了首次北巡,此次巡游,炀帝配备了五十万军队,十万匹马,旌旗辎重更是数不胜数,同时还有大量的和尚、道士、杂技人员随行。

为了向突厥展示大隋帝国的高科技,炀帝还命匠作大将宇文恺制造了可同时容纳数百名侍卫能够拆卸、行走的观风行殿。突厥人看到之后是大惊。

在受到大隋帝国在武力、经济、文化等层面的降维打击之后,启民可汗甚至强烈要求,要改穿汉人的服装。

利用大巡游和修筑长城这两张牌,隋炀帝成功达到了震慑突厥势力的目的。

但隋炀帝此次北巡不仅给大隋州县造成了巨大的供应压力,作为大隋附属的突厥,压力也同样不小,启民可汗为了迎驾可是动用了草原上所有的力量修筑了一条从榆林直达王庭长达三千里,宽一百步的御道。当然,文化礼仪的展示以及对突厥的赏赐肯定又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和南巡一样,隋炀帝也是用大隋的武力、文化、经济优势来征服草原势力,使其安分地做大隋的附属,替大隋守好北境。

为了方便来年再次北巡,隋炀帝还下令营造晋阳宫,并在返回的途中一路游玩,花费极大。

次年北巡的时候,炀帝的设备再一次升级,制造了方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二尺由木板搭成的活动城堡六合城。此次北巡,隋炀帝又下诏营造了汾阳宫。

简直是一路走一路消费。

从政治层面来看,隋炀帝北巡是绝对的战略正确,但连续北巡就是对帝国资源的极大浪费,北巡和南巡严重透支了帝国的积累,逐渐掏空了大隋的府库。

三征高句丽就更不用提了,第一次用兵辽东时简直就是敲锣打鼓以胜利者的姿态去的,但结果却是损失惨重。

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在十四年的职业生涯中是三下江都、四次北巡、一次西巡,一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巡游。每一次都是兴师动众,规模极大。

隋炀帝虽然以大巡游的方式震慑了四方势力,但也对大隋帝国的府库造成了极大的消耗,而且

使地方州县始终处于巨大的不安之中。

世上的事情都有利弊,隋炀帝过犹不及的巡游行为绝对是造成帝国二世崩塌的原因之一,用宋朝诗人叶适的话来说就是:炀帝以巡游亡天下。

当然,这对后世也起到了一个警示作用,后来天朝的历代皇帝在巡游一事上都保持了极大克制。

而清定对此是更为清楚,为了不让上杉家二世而亡,他可不打算走秦始皇、隋炀帝的老路。

不过,从政治层面来说,此次清定亲自率军越山南下经略关东八国和东海道诸国是绝对的战略正确。

上杉家的盟友北条家在受到上杉家武力、经济等多个层面的降维打击之后,只能听从上杉家之命,国替转封至三河、西远江两地。

而先前与今川家缔结盟约,并牵制了飞驒、信浓两国部分上杉家兵力的斋藤家,更是彻底放弃了与上杉家继续为敌的想法。不仅坐视织田信胜被织田信长击败,更是对织田伊势守家发生内讧、遭到织田弹正忠家侵攻而无动于衷。

朝仓家方面在获知上杉家一举鲸吞了甲斐、相模、南武藏、伊豆、骏河、东远江、东下野、南磐城等大片地区后,更是派遣使者至越后春日山城,献上三百两黄金、五百两白银、一千贯永乐钱、两匹骏马、两把太刀等诸多贺礼。

位于奥羽两州的伊达家、葛西家、大崎家、高水寺斯波家、和贺家、稗贯家等大名、国人领主们也先后派遣使者前往越后春日山城,对上杉家击败今川家、武田家、伊势家、那须家、壬生家、白河结城家等敌对势力进行恭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