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近畿震骇(第2页)
因此,三好长庆的郁闷为之全消,独自乐不可支。并因此表示自己之所以进行毫不留情的对比叡山延历寺进行攻击,是因为反感、憎恶僧侣们“沉迷于酒色、食用鱼鸟、贿赂金银、荒废修行,妄想插手世俗政务,简直是天下之耻。”
之后,三好长庆为了显示自己胳膊粗不好欺负,直接挟烧讨比叡山延历寺之余威,下令将山城一国进行全面检索,强壮、适龄之人皆入册充军,只让老弱进行耕田或充当劳役、阵夫。
然而,伪帝伏见宫邦辅、伪法皇伏见宫贞敦、伪东宫伏见宫贞康、伪天台座主应胤入道亲王、伏见宫邦茂、二条晴良、高仓永家、广桥国光、勘解由小路在富以下众人,却并没有因比叡山延历寺的覆灭而感到高兴,反而对此哀叹道:“尽管恶僧可杀,何必祸延伽蓝?!”
没多久,三好军烧讨比叡山延历寺之事就传遍了整个京都,就连被幽禁于大内禁里之中的山科言继、久我晴通、德大寺公维、劝休寺晴丰、万里小路赖资等亲上杉家公卿们也获知了此事。
其中,山科言继更是深受刺激,便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佛法破灭”、“王道凌迟”等语,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和摇摆不定的心情。还对三好军杀害僧人、平民的行为大加鞭答,将三好军杀戮的人数翻了几番不止,足有“七八千之多”。
对于公家来说,王法(天皇、将军施政的政治)和佛法(佛教教义和佛教)正如车的两个轮子。他们认为佛法兴隆也能使政治安定,所以佛法的象征——比叡山被无情地烧毁,这件事给他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冲击和恐惧,常人难以想象。
可以说,火烧比叡山是对依靠朝廷和政治尽享荣华富贵的旧势力的镇压,给人留下佛法破灭的强烈印象。
而另一方面,身在前线青地城本丸之中的上杉清定在获知三好家发兵烧讨比叡山延历寺后,仅仅只是稍显惊愕,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
不论对于伪朝一方,还是上杉家一方来说,像比叡山延历寺这样的强大寺院本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从表面上看,清定对于三好家烧讨比叡山延历寺之举进行传檄声讨,但实际上内心是非常赞同的。
毕竟,比叡山延历寺在北陆道上杉军讨伐近江一向宗有力寺院显证寺之际,发兵干预,并大肆抢夺显证寺寺领之事,已经让清定感到非常不满。
再加上,一旦以上杉家为首的官军攻入京都,那么还得承认比叡山延历寺的寺领安堵,以及对其进行寄进一部分寺领,如此只会让比叡山延历寺的实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清定所不愿看到的一幕。
别看比叡山延历寺长期豢养数千规模的僧兵,但面对朝廷、幕府,他们可是非常“真诚”地表示自个儿是有讲文明、懂法律的“好和尚”,有些事情虽然可以直接出动僧兵明抢,但人家却要上诉,舞刀弄枪抬着神舆的那种。
在那个崇拜盛行的时代,抬着神与上诉的即视感,就好像这群恶僧明明是为了世俗利益上的事情在无理取闹,但神佛却就是站在人家那边,你要是在神舆前不敬,那好了,比叡山的恶僧们直接给你先安一个“佛敌”罪名,然后嘛,然后就可以对你为所欲为了,烧杀打砸都是小意思。谁让你是佛国的佛敌呢?
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比叡山延历寺的僧人们有事没事就抬着神舆到京都上诉,今天对某某国司不满,明天对某某大臣不满,后天对某某关白,大后天对某某天皇不满,如果不是后来武家崛起,对恶僧们这种行为有所牵制的话,可能再继续发展,恶僧们哪天心情不好了,也可以自然而然地抬起神舆上个访。
之前攻打过山门的,是被人称之为‘万人恐怖’的恶御所足利义教、‘半将军’细川政元等人。足利义教、细川政元等人后来在壮年遇刺,也被世人视为是攻打延历寺的报应。
而且,在南北朝时期,比叡山延历寺就因足利将军家侵占其寺领,以及损害寺院经商等事务而选择站在南朝一方,主动为南朝提供支援和情报,给北朝一方造成了极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