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瘾的牛 作品

第971章 弃守芥川(第2页)

只是,因芥川山城遭到上杉军的重重包围后,并不知晓外界发生了什么。

像池田城、高槻城、茨木城、三宅城、富松城、加茂城等芥川山城通往越水城的必经之地已先后竖起上杉家的竹雀纹旗,就连身在越水城的三好家名义上主君细川氏纲为了避免自己被俘后遭到清算,也开始盘算着准备弃城渡海逃往淡路。

对于三好家来说最为雪上加霜的是人心离散的问题。

要知道,仗打输了还能再来,若是人心离散,就什么都没了。

而此时的三好家就处于分崩离析、人心离散的情况下。

早在永正十七年(1520年)正月,京兆细川家在发生内讧之际,阿波守护细川家重臣三好之长就奉细川澄元(细川政元养子、细川晴元之父)之命率军从阿波出阵。

原本,细川高国率军入驻为抵御细川澄元而修筑的越水城,准备在此地阻遏三好之长的兵锋。

可是,三好之长早在阿波渡海出阵之前,就派人潜入摄津、山城两国,煽动德政一揆(民众武装起义,要求废除债务)。

这就使得细川高国一方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抵御三好之长的侵攻。

最终,细川高国被迫于越水城开城投降后逃往近江。

随后,细川高国还被时任征夷大将军足利义稙抛弃,反而指认细川澄元为京兆细川家家督、细川氏一门总领等职。

永正十七年,三月十五日,三好之长先是遣派遣小股军势上洛进行侦察,随后于十七日亲率两万余大军正式开入京都,其中一百余骑马武士披甲骑乘,军容严整。

目睹此景的公卿鹫尾隆康还在《二水记》中评价三好军“军容壮丽,令人惊叹”,但同时指出,军队中大半是京都及周边令制国的领民,可见德政一揆的参与者也加入了三好之长的军势。

可以说,三好之长通过承诺废除债务、减免半数赋税,拉拢大了三好家在近畿诸国的影响力和势力,巧妙利用“德政”口号动员城市与乡村力量,扩充兵力。

但好景不长,随着细川澄元行进至摄津伊丹城后突染恶疾病倒后,无法参与上洛。

眼见有可乘之机的细川高国便趁机号召六角家、朝仓家、土岐家等交好的有力大名,并联合内众的内藤家,率领四万余大军驻守东山。随后,细川高国就与三好之长爆发自应仁之乱以来规模最大的会战。

尽管三好之长率麾下不足五千之众的三好军奋勇作战,还赢得京都公家与町民的称赞,但除海部家以外,众多阿波、讃岐、淡路等国的国人领主眼见形势不妙或被调略后,相继倒戈至细川高国一方,以至于三好军在兵力寡少的情况下最终力不能敌而惨败。

其实,阿波的国人领主们与三好之长之间的矛盾早已是根深蒂固,而重病无法出征的细川澄元又无力进行调和,最终酿成败局。

三好之长在败退后被迫藏匿于京都昙华院,不料却被细川高国一方的军势发现并包围。

永正十七年,五月十日。

三好之长之子三好长光、芥川长则兄弟在万般无奈之下向细川高国一方投降,三好之长与侄子三好长久(三好长尚之子)也在第二天选择投降。

由于先前三好之长奉主君细川澄元之命攻杀了时任淡路守护的细川尚春,导致细川尚春之子细川彦四郎坚定站在细川高国一方,并强烈要求处死三好之长来为父报仇。

最终,三好之长与三好长久二人在知恩寺切腹自尽。

而早于三好之长投降的三好长光、芥川长则兄弟并没有被细川高国一方赦免,反而在三好之长切腹自尽的两天后也被勒令切腹。

随着三好之长的兵败身亡后,细川澄元自知无力发起反攻,便被迫拖着病体渡海逃回阿波后不久病逝。

三好之长在不少公卿的眼中是遭人忌恨的恶人,但他多次主导德政一揆,或是利用废除债务、减免半数赋税等手段来征召军势,对京都及近郊町民、农民、商人的诉求十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