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窑炉的昼夜温差诗(第2页)
当夜幕降临,整个城市被黑暗笼罩,工作室里却灯火通明。郭静依旧守在窑炉前,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温度计。夜晚的温度开始逐渐下降,郭静发现,凌晨三点左右,窑炉的降温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就像诗句中的停顿符,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这个拐点,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她陷入了沉思,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关于陶艺与自然规律的联系。
她想起了在景德镇拜师时,老师傅曾经说过的话:“陶土是有生命的,它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像人会呼吸一样。”也许,这个降温拐点就是陶土在与自然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它在漫长烧制过程中的一次短暂停歇,是生命节奏的一种体现。郭静越想越觉得兴奋,仿佛发现了一个陶艺世界里的全新秘密。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郭静决定进行一次对比实验。她找出另外一个小型窑炉,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放入相同的陶坯,用相同的燃料和烧制工艺进行烧制,然后仔细对比两个窑炉的温度变化曲线。整个过程中,她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就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进行一项重大的科研项目。
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郭静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她坐在工作室的椅子上,眼睛在两个窑炉之间来回切换,脑海中不断模拟着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果两个窑炉的降温拐点都出现在凌晨三点左右,那么就说明这个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与陶土本身的特性以及烧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终于,实验结果出来了。两个窑炉的温度变化曲线几乎一模一样,凌晨三点的降温拐点清晰可见。郭静激动地握紧了手中的笔,她知道,自己的猜测得到了验证。这个发现,对于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温度变化规律,更是她对陶艺理解的一次升华。
“也许,每一件陶艺作品,从揉泥开始,到最终出窑,都像是一首完整的诗。而窑炉的温度变化,就是这首诗的韵律,它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生命节奏。”郭静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字迹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