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陶土的情绪传导实验(第2页)
郭静在志愿者们中间穿梭,仔细地观察着每个人的动作和陶土的变化。她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好奇,手中拿着一个小本子,不时地记录着一些关键的细节。她发现,不同情绪下的陶土,确实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状态。
那位喜悦的志愿者手中的陶土,不仅变得更加柔软,而且颗粒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紧密,表面光滑细腻,仿佛被喜悦的光辉所照耀。郭静轻轻触摸着这块陶土,感受着它的质地,心中暗自惊叹。她想,也许喜悦的情绪能够让创作者更加用心地去对待陶土,从而使陶土的状态达到一种更加完美的融合。
再看那位愤怒的志愿者的陶土,郭静发现其气孔率明显增加。她用专业的工具测量了一下,惊讶地发现气孔率竟然比正常情况下增加了3%。这些气孔大小不一,杂乱无章地分布在陶土表面,就像是愤怒情绪的直观体现,充满了混乱与无序。郭静陷入了思考,愤怒的情绪是否会让创作者在揉动陶土时过于用力,导致空气大量混入,从而形成了这些气孔呢?
而那位悲伤的志愿者手中的陶土,虽然紧实,但郭静却感觉到它的颗粒之间缺乏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她推测,这或许是因为悲伤的情绪让创作者的动作变得迟缓而无力,陶土未能得到充分的揉合,所以才呈现出这种松散又紧实的矛盾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志愿者们逐渐完成了对陶土的揉动。郭静让大家将手中的陶土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观察。志愿者们围拢过来,看着这些因不同情绪而呈现出不同状态的陶土,纷纷发出惊叹。
“太神奇了,没想到情绪真的能让陶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位志愿者感慨道。
“是啊,感觉这些陶土就像是我们情绪的一面镜子,把我们内心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位志愿者附和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郭静微笑着点头,说道:“这正是我想让大家看到的。我们一直说陶艺创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但没想到情感对陶土的影响竟然如此具体和直观。”
接下来,郭静决定进一步分析这些陶土的变化。她将陶土拿到工作室的小型实验室里,使用专业的设备对陶土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志愿者们也跟了进来,围在一旁,好奇地看着郭静操作。
通过显微镜,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陶土颗粒的排列方式。喜悦情绪下的陶土,颗粒排列整齐而紧密,仿佛它们也在享受着这份愉悦;愤怒情绪下的陶土,颗粒之间则显得杂乱无章,气孔的存在打破了原本的秩序;悲伤情绪下的陶土,颗粒虽然排列较为紧密,但却缺乏一种活力,显得有些呆板。
郭静还对陶土的湿度、密度等参数进行了测量和记录。她发现,喜悦情绪下的陶土湿度相对稳定,密度也较为均匀;愤怒情绪下的陶土由于气孔较多,密度有所降低,湿度也略有变化;悲伤情绪下的陶土虽然密度较高,但湿度分布不太均匀,这或许与揉动过程中用力不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