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母亲的实用主义陶艺

在郭静的记忆里,母亲的陶艺世界就像一本陈旧却条理清晰的账本,每一页都写满了实用主义的精打细算。母亲做的陶碗,永远有着统一的口径和厚度,她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能装三碗饭的碗才是好碗。”这句简单直白的话语,如同一条坚韧的丝线,贯穿了郭静童年与少年时期对陶艺的认知。

清晨的阳光,如往常一样,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母亲那略显陈旧的陶艺工作台上。郭静像小时候一样,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熟练地拿起一块陶土,放在陶轮上。陶轮开始缓缓转动,母亲的双手如同灵动的舞者,轻柔而有力地将陶土塑造成型。郭静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母亲手中逐渐成型的陶碗上,思绪也随之飘远。

她想起小时候,家中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靠着制作和售卖陶碗来补贴家用。那时候,母亲制作的陶碗虽然谈不上精美,却结实耐用,在集市上总能吸引不少顾客。郭静还记得,每次母亲从集市回来,脸上都会带着一丝满足的笑容,那笑容里既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也有对能够为家庭带来收入的欣慰。然而,随着郭静对陶艺的理解逐渐深入,她开始对母亲这种纯粹实用主义的陶艺观念产生了质疑。

“妈,你为什么总是做这种千篇一律的陶碗呢?就不能尝试一些新的样式,或者加入一些艺术的元素吗?”郭静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母亲的双手并没有停下,她一边专注地塑造着陶碗,一边回答道:“小静啊,咱做陶碗,首先得考虑实用。大家买碗,就是为了吃饭,能把饭装得稳稳当当,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看着是好看,可实用吗?能填饱肚子吗?”

郭静微微皱了皱眉头,她明白母亲的想法,在母亲的观念里,陶艺就是一门糊口的手艺,实用价值远远高于艺术价值。但郭静心中对陶艺有着不同的理解,她觉得陶艺不仅仅是制作实用的器物,更是一种表达自我、展现创造力的艺术形式。

“可是妈,陶艺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啊。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独特的陶艺作品,它们不仅实用,还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郭静试图说服母亲。

母亲轻轻叹了口气,停下手中的动作,抬头看着郭静,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小静,妈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也知道你喜欢那些艺术感强的东西。但你要知道,咱们家不像那些有钱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搞艺术。妈做陶碗,是为了让这个家能过得更好,能让你吃饱穿暖,能供你上学。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是生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