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父亲的工程思维困境
冬日的寒风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子,呼啸着刮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想要穿透窗户的缝隙,钻进赵环的办公室。赵环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手中紧握着那份被退回的设计方案,上面布满了甲方红色的批注,像是一道道刺眼的伤口。方案里关于老城区改造中保留历史建筑元素的部分,被甲方毫不留情地批驳,要求全部拆除重建,以实现所谓的“最大化商业利益”。
这已经不是赵环第一次因为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而与甲方产生冲突了。他一直坚信,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是一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承载者,是人们情感与记忆的寄托之所。每一座老建筑,都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然而,甲方们往往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对他所坚持的“人文尺度”嗤之以鼻。
赵环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童年。那时,他总是跟在父亲身后,穿梭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父亲是一位资深的工程师,手里总是拿着一把钢尺,精准地丈量着每一座建筑的尺寸。在父亲眼中,建筑就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线条都必须符合严格的工程标准。赵环从小就深受父亲这种工程思维的熏陶,对建筑的结构和力学原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环逐渐发现,建筑不仅仅是理性的计算和精确的施工,还应该蕴含着情感和灵魂。他开始关注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关注使用者在空间中的感受。这种转变,让他与父亲之间产生了越来越深的隔阂。
记得有一次,赵环在大学课堂上提出了“建筑应该具有灵魂”的观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教授认为,建筑的本质就是提供功能性的空间,所谓的“灵魂”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会干扰建筑的理性设计。赵环却据理力争,他以老城区的一座古老祠堂为例,讲述了这座祠堂如何见证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如何成为了当地居民心中的精神寄托。尽管最终他没能说服教授,但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毕业后,赵环进入了一家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他本以为在这里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设计理想。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商业项目往往追求快速盈利,甲方们更倾向于那些能够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设计方案,对于赵环提出的注重人文关怀和历史传承的理念,他们并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