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母亲的陶艺妥协(第2页)

随着画笔的移动,郭静母亲的思绪也飘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的她,也曾对陶艺有着一些浪漫的幻想,想要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可生活的琐碎与压力,让她渐渐放弃了那些梦想,转而专注于制作实用的陶碗,只为了能多换两斤米,养活一家人。

如今,当她再次拿起画笔,在陶碗上创作时,仿佛又找回了年轻时那种对陶艺的热爱与激情。她想起郭静说过的“缺陷是陶土与时光的对话痕迹”,也许,这只带着歪扭兰花的陶碗,也会成为时光与她对话的独特印记。

画完兰花,她将陶碗举到眼前,仔细端详着。看着这只不再纯粹实用的陶碗,她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笑意。这笑意里,有对自己尝试的满足,也有对郭静陶艺理念的一种认同。

就在这时,郭静走进了作坊。她看到母亲手中拿着那只画着兰花的陶碗,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妈,你画得真好!”郭静走上前,轻轻地握住母亲的手。

郭静母亲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就是随便画画,看着能不能卖相好点,总能多换两斤米。”但她的眼神里,却透露出一种别样的光芒,那是对艺术创作新的理解和接纳。

郭静看着母亲,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年来,她与母亲在陶艺观念上有过无数次的碰撞与争执,如今看到母亲的这一改变,她知道,母亲开始理解她对陶艺的追求了。

“妈,其实陶艺不仅仅是为了实用,它还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就像你画的这朵兰花,它让这只陶碗有了不一样的灵魂。”郭静轻声说道。

郭静母亲点了点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以前我总觉得陶碗只要能装东西就行,现在才发现,加点好看的图案,看着确实舒心。”

两人坐在工作台前,开始聊起了陶艺。郭静给母亲讲起了她在景德镇学艺时的经历,老师傅说的“陶土要听手的呼吸”,以及她自己在拉坯、烧制过程中的种种感悟。母亲静静地听着,眼中满是好奇与专注。

郭静又拿起一只陶碗,开始教母亲如何用不同的笔触画出更生动的兰花。母亲认真地学着,手中的画笔虽然依旧有些生硬,但她的眼神却充满了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