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老城区的记忆拼图(第2页)
在这个过程中,赵环回想起了童年随父亲丈量老建筑的经历。那时,他站在高大的木柱下,手中的钢尺仿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父亲严肃的面容、专注的眼神,以及对建筑结构精确到毫米的执着,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而此刻,他手中的这些木构件,就像是那段童年记忆的延续,只不过,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构思与尝试,赵环终于有了初步的方案。他决定以一个立体的框架为基础,将木构件按照它们在原建筑中的位置与功能进行分类,然后再以一种富有创意的方式重新组合。在这个框架中,他还预留了许多空间,用于展示原住户的生活片段。
为了收集这些生活片段,赵环挨家挨户地拜访那些曾经居住在老城区的居民。他带着录音设备和笔记本,倾听着他们讲述着在这里度过的岁月。有一位老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却被邻居家的阿姨及时抱去包扎;还有一位中年人说起自己在这老房子里举办的婚礼,那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每一个故事都让赵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老建筑的价值,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情感与记忆的载体。
随着装置艺术的逐渐成型,赵环开始在每一块木构件上标注原住户的生活片段。他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温暖的、感人的故事写在木牌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挂在对应的木构件旁。当阳光透过这些木构件的缝隙洒下,那些木牌上的文字仿佛也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光影中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每一个看到这个装置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老城区曾经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个过程中,赵环也遇到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他的行为只是一种徒劳的挣扎,无法改变老城区被拆迁的命运;还有人觉得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艺术虚荣心。面对这些质疑,赵环没有过多地解释。他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改变既定的现实,而是为了留住那些即将消逝的记忆,为了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个装置艺术,感受到老城区独特的魅力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