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未相遇的共振(第2页)
工作室里,郭静的素描本上已经出现了一片星空。她没有用惯常的炭笔,而是选了一支泛黄的蜡笔,那是外婆留下的旧物。蜡笔在纸面上划出带着颗粒感的轨迹,她先画了深蓝色的夜空,然后用金色蜡笔点出星子,最后在画面中心,用橘红色勾勒出那个坠落的云絮形状。奇怪的是,当她试图画出云絮拖曳的光带时,笔尖却不由自主地拐了个弯,形成一道向下俯冲的弧线,终点处晕开一片水波纹般的涟漪——这完全不是她看到的晚霞形状,倒像是某个深藏在记忆里的画面突然浮现在笔尖下。
“这丫头,又在画些看不懂的东西。”李叔端着茶杯路过,看到素描本时愣了一下,“这星子掉水里的样子……跟你上次烧窑变失败那个瓶子上的纹路差不多嘛。”郭静闻言低头,果然看到画面里星子坠落的终点,那些水波纹的弧度,与三个月前那个滞销的“星空瓶”上失败的釉料流痕如出一辙。她忽然想起,那天失败出窑时,窗外正好下着今年第一场春雨,雨点打在窑炉铁皮棚上的声音,和陶轮转速120转/分时的震颤频率莫名一致。
赵环的速写本上,星子坠落的轨迹已经完成。他看着画面,忽然意识到自己在水波纹的部分用了建筑图纸上标注“湿度变化”的特殊曲线符号——那是他用来表示老建筑木柱呼吸频率的专业标记,此刻却被他无意识地转化成了水波的纹路。更让他惊讶的是,星子坠落的角度,经过简单计算后,竟然与他设计养老院时坚持的“60岁以上老人最佳日照接收角”完全吻合。理性的标尺与感性的直觉,在此刻的画面里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和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他起身去茶水间接水,路过走廊时,玻璃幕墙映出他手中的速写本。画面里的星子、弧线、水波纹,在暮色中仿佛活了过来,那些铅笔线条的阴影处,似乎藏着某种未被言说的韵律。他想起上午和甲方争吵时,对方指着图纸骂他“不切实际”,而他当时脱口而出:“建筑的灵魂,就藏在这些‘不切实际’的细节里。”现在看来,那些被嘲笑的“无用”星点,或许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语言。
郭静放下蜡笔,对着素描本发呆。画面上的星子坠落图,除了晚霞的启发,似乎还掺杂了太多其他记忆碎片——外婆窑炉里炸裂的陶碗火星、景德镇老师傅说的“陶土会翻译火神密语”、甚至母亲算泥账时算盘珠子碰撞的声响。这些看似无关的片段,此刻却在画面中形成了某种隐秘的共振。她伸手触摸画中的水波纹,指尖仿佛能感受到陶土的微凉,而那些金色星子,在蜡笔的覆盖下竟透出一种类似窑变釉色的金属光泽。
傍晚六点零七分,赵环回到办公桌前,终于打开了日照分析软件。但他没有立刻输入数据,而是将速写本放在屏幕旁,用尺子测量画中星子坠落的角度。软件界面上冰冷的数字与线条,此刻在他眼中竟与速写本上的铅笔痕迹产生了重叠——那些代表日照轨迹的红色曲线,恰好穿过他画中星子坠落的终点,而水波纹的位置,对应着软件里标注的“最佳光影交汇点”。理性的计算与感性的想象,在此刻完成了一次无声的握手。
同一时刻,郭静开始为素描本上的星子坠落图调配釉料。她下意识地选择了钴蓝和金粉,这是她从未尝试过的组合。调配过程中,她想起赵环(虽然此时她还不知道这个名字)在某个建筑论坛上发表的文章,里面提到“光的轨迹可以被建筑结构量化”。她忽然觉得,釉料的配比或许也像建筑设计一样,存在着某种“灵魂的参数”——不是精确到分的成本计算,而是能让陶土记住指尖温度的微妙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