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感性的理性认知(第2页)
"所以不是火神的即兴创作,而是元素周期表的悄然改写。"她对着残片轻笑,雨水顺着天窗的玻璃流下,在她身后的陶墙上投下流动的光影。那些光影恰好掠过墙上挂着的作品照片,从最早歪歪扭扭的陶碗,到后来充满破碎感的月亮雕塑,再到最近尝试的"泥土星座"系列。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所谓的"感性创作",其实从未脱离过材料特性的束缚,就像赵环的建筑设计,再理性的结构也必须回应光线和气流的自然规律。
桌上的电子秤发出"滴"的一声,提醒她下一组测量时间到了。郭静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湿泥和釉料的混合气味,这是她熟悉了十几年的味道,此刻却似乎多了些不同的东西。她拿起7号泥坯,这是从城西新矿场取来的,颜色偏黄,手感细腻。昨天拉坯时,这团泥在她掌心呈现出奇妙的延展性,当陶轮转到90转/分时,泥坯表面自动形成了符合黄金分割的弧度——那是她一直追求的"星子坠入春水"的轨迹。
她小心翼翼地取了少量泥样,放入成分分析仪。等待结果的间隙,她翻开笔记本的另一页,那里贴着她最近记录的"陶土情绪实验"数据:志愿者在愤怒状态下揉制的泥坯,气孔率比平静时高3.2%;而带着喜悦情绪揉制的泥料,颗粒排列更为紧密,烧制后的釉面光泽度提升17%。这些数字起初让她觉得冰冷,直到她想起某次在窑炉前守夜,看着火焰在窑膛里跳跃,忽然明白那些数据曲线,其实是泥土用另一种语言在讲述触摸它的灵魂状态。
"郭静?"门口传来赵环的声音,伴随着雨伞收合的声响。他今天穿着深色风衣,肩上沾着细密的雨珠,手里提着一个牛皮纸袋。"路过五金店,给你带了新的陶轮转速调节器,听说这款能精确到0.1转。"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郭静抬起头,看见他额前的湿发贴在皮肤上,忽然想起昨天记录的泥料温度数据——陈腐三年的老泥比新泥平均高0.3c,而赵环掌心的温度,似乎永远比她的高那么一点点。"谢谢你,"她接过调节器,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指,"正好在做泥料成分分析,你看这个——"
她把笔记本推到他面前,指着7号泥坯的分析结果:铁含量12.5%,氧化铝含量28.7%,可塑性评级a+。"这种泥料的分子结构,和我上次在你设计图上看到的'星夜天窗'玻璃折射系数,居然有某种数学上的相似性。"
赵环俯身看着表格,指尖划过那些数据,眉头微蹙:"铁含量影响釉色的呈色,就像玻璃的含铅量影响光的折射率。"他忽然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光亮,"你记得上次在蓬皮杜看的柯布西耶展吗?他说建筑是'光线下形状的精确组合',而你的陶土,何尝不是'窑火中材料的诗意排列'。"
雨声不知何时停了,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从天窗斜斜照进来,落在桌上的泥坯和笔记本上。郭静看着赵环指尖在数据间移动的轨迹,忽然想起他曾说过的"人体情感尺度"理论——那些被理性丈量的空间,最终是为了容纳感性的共鸣。而她此刻记录的这些数字,或许不是对艺术的束缚,而是解开泥土灵魂密码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