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陶艺的理性伏笔(第2页)
“怎么会这么巧?”她拿起试片,对着工作室的落地灯细看。灯光穿过薄薄的釉层,在瓷片背面投下的光影,竟然像极了那张草图上用尺规画出的星轨弧线。她想起图纸角落那个模糊的签名——赵环。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听过,也许是哪个坚持人文主义的年轻建筑师,也许只是一个符号,此刻却与手中的釉色产生了某种神秘的共振。
郭静放下试片,走到工作台旁的书架前。书架上除了陶艺专业书,还杂着许多她收集的旧物:一本1950年代的《陶瓷釉料配方集》,封面已经泛黄;一个装着各种矿石标本的玻璃罐,里面有她从不同窑址捡来的釉料残块;还有一个用陶土捏成的星夜摆件,那是她三年前尝试窑变失败的作品,釉面的裂纹歪歪扭扭,却意外形成了类似银河的纹路。
她从书架底层抽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正是那张捡来的设计草图。展开图纸,铅笔线条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穹顶的结构线精确到毫米,却在天窗边缘画了一圈细碎的星子,像理性的骨骼上附着的感性肌理。她把调色盘凑到图纸旁,釉浆的颜色与纸上的蓝色重叠在一起,仿佛两个平行世界的投影在此刻重合。
“北纬31°春夜星空……”她喃喃念着图纸上的标注,忽然想起上个月在工作室屋顶观察星象的夜晚。那天她为了等一个窑的冷却,整夜守在屋顶,发现当季的猎户座刚好位于北纬31°的天际,三星连线的弧度,竟和她此刻调配的釉色流动感惊人相似。是巧合吗?还是说,某种超越个体的秩序,正在将理性与感性编织成同一张网?
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春夜的风带着湿润的水汽涌进来,吹动了桌上的图纸,也吹动了她额前的碎发。远处城市的灯火在夜色中明明灭灭,但在工作室上方的天空,却难得地露出几颗疏星。她伸出手,指尖仿佛能触到那些遥远天体的冷光,而掌心残留的釉料痕迹,却带着泥土与火焰淬炼后的温暖。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也许老师傅说得对,”她想起景德镇那位总爱用方言讲釉料秘密的老人,“釉色不是算出来的,是天地人在窑火里碰出来的。”老人曾说,好的釉料会“认人”,当制陶者的心境与天地节律达成共振时,颜色就会自然显现。此刻她突然明白,之前七十三次的失败,或许不是配比错误,而是她的内心还未准备好与某种未知的频率共鸣。
她重新坐回桌前,这一次不再依赖戥子的精确刻度。她凭着手感舀取钴料,凭着眼色判断长石粉的分量,甚至故意多撒了一些红砖粉末——那是来自大地的记忆。搅拌釉浆时,她不再盯着刻度,而是看着釉色在瓷盘里旋转、融合,像观察一个正在形成的微型宇宙。她的指尖随着搅拌的节奏轻轻震颤,那是多年拉坯形成的肌肉记忆,此刻却仿佛在与釉料中的矿物质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