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31章 建筑模型礼盒的包装褶皱美学(第2页)

门铃响的时候,郭静正在揉新的陶泥。来者是赵环的实习生,抱着个印着建筑事务所logo的纸袋:“郭老师,赵工让我把这个给您,说明天项目洽谈要用的陶艺装置参考模型。”

纸袋很轻,晃起来有轻微的碰撞声。郭静拆开时,先摸到一层棉絮状的填充物,像是建筑保温材料的微缩版。拿出那个牛皮纸盒子时,指腹立刻陷进一道精心设计的褶皱里——那处凹陷的弧度刚好贴合她捏陶时中指的关节,纸面上的针管笔线条在灯光下泛着墨色的光泽,像极了她窑炉里冷却后釉面的金属感。

她用指甲轻轻刮过褶皱的边缘,牛皮纸纤维的粗糙触感让她想起揉泥时陶土颗粒擦过掌心的温度。盒子侧面有个用纸条拧成的提手,编法很像建筑工地上常见的钢筋捆绑方式,但末端却打了个陶艺里用来固定坯体的“死结”。

“这包装……”她对着光举起盒子,发现那些斜线并非随意绘制,透过光线能看到纸层叠处形成的阴影,恰好是她上周画在设计稿上的“星夜春水”波纹走向。最妙的是盒盖顶端的褶皱,捏合处鼓起的弧度,像极了她刚烧成的那批“星落”系列陶碗里,釉料在高温下自然流淌形成的丘壑。

晚上十点,赵环收到郭静的微信,只有一张照片:牛皮纸盒子被拆开平放在陶艺工作台上,包装纸的褶皱被小心地展平,旁边放着一块揉好的陶泥,泥块上用竹刀刻着与包装纸线条完全重合的纹路。

他拨通视频电话时,郭静正拿着那块陶泥对着镜头:“你这褶皱捏得像模像样,”她指尖按进泥块上模拟褶皱的凹陷处,“就是纸的克重选得太‘建筑’了,要是换成景德镇的手工皮纸,吸水后能跟陶土产生一样的收缩肌理。”

“下次试试,”赵环看着屏幕里她指尖的泥渍,忽然想起白天包装盒子时,自己反复调整褶皱深度,直到那道凹痕能刚好卡住食指的第二关节——就像郭静上次演示拉坯时,手腕压在陶轮上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