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32章 粗陶茶杯底部的微观刻字考古(第2页)

电话那头传来低笑,伴随着轮盘旋转的背景音。“考古学家先生,”她顿了顿,似乎在调整陶轮转速,“那处遗址的建造者想告诉你,星子坠入春水时,水面会记住光的形状。”

他走到窗边,雨点打在玻璃上形成不规则的水痕,如同杯底那个“水”字的放大版。“你的刻痕技法需要改进,”赵环故意用建筑监理的口吻,指尖却温柔划过杯壁,“最后一笔的收势有0.3毫米的偏差,会影响结构应力分布。”

“哟,建筑师开始跨界点评陶艺了?”郭静的声音里带着戏谑,却掩不住笑意,“知道为什么不刻在釉上吗?因为想让某个强迫症在每次喝茶时,都得把杯子翻过来研究半天,顺便骂骂咧咧说这工艺不规范。”

赵环低笑出声,想象她在陶轮边说这话时,眼角眉梢的狡黠。他确实在研究,研究这道刻痕的走向与陶坯肌理的关系,研究未施釉的陶土如何更好地传导温度,甚至研究这个“水”字的笔画弧度,是否与他设计稿上“春水”二字的起笔角度存在某种神秘的几何关联。

“其实……”郭静的声音忽然轻了些,轮盘声也停了下来,“那天在画廊看到你画的‘星子坠入春水’,就想做个能盛住这种意象的容器。釉料烧出来总觉得太光滑,像把星子冻在冰里,后来想到在杯底刻字,让水每次倒进去,都能漫过那个‘水’字,就像星子真的掉进了水里。”

赵环握着茶杯的手指收紧,杯壁的颗粒感硌着掌心的纹路。他想起自己设计天窗时,反复计算光线入射角,想让星光以最温柔的角度落进室内,而她此刻描述的,是用泥土和火焰,将抽象的意象捏塑成可触摸的实体。理性的计算与感性的直觉,在此刻的茶杯里达成了奇妙的平衡——就像他能精准算出穹顶的力学载荷,却算不出当她指尖划过他设计图时,自己心跳加速的具体数值。

“下午去工地,”他转换话题,走到书桌前,翻开那本《建筑中的光线诗学》,扉页上的铅笔标注在灯光下泛着微光,“甲方要求调整陶艺装置的安装节点,说你的手工捏痕不符合幕墙标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是轮盘重新转动的声音,转速比刚才快了些。“让他们去找机器人捏,”她的语气带着陶土被揉捻时的韧劲,“我的捏痕里有指纹的温度,CAd图纸算不出那个。” 赵环笑了,指尖划过书上“光的轨迹”段落。他知道接下来会有场硬仗要打,当Bim模型遇上手工陶片,参数化设计撞上即兴创作,必然会产生火星四溅的碰撞。但此刻看着杯底那个微小的“水”字,他忽然觉得那些碰撞并非对抗,而是像不同密度的水流交汇,终将在某个临界点形成奇妙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