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38章 陶窑火候记录与建筑日照分析的并置(第2页)

“这是巧合吗?”郭静的指尖悬在那个交点上,像是怕惊扰了某种隐秘的共振。

“在建筑声学里,不同频率的声波会在特定条件下叠加成驻波。”赵环取来直尺量了量两个波峰的间距,“或许温度与光线也有类似的共振频率。”

窗外的暮色正漫过对面楼的玻璃幕墙,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图纸上。郭静忽然想起去年深秋,她在陶轮上做一只收口瓶时,手指的力度变化恰好与赵环描述的建筑抗震节点位移曲线相吻合。当时她只当是错觉,此刻看着桌上的并置图表,忽然明白那些被称作“巧合”的瞬间,或许是两个灵魂在用各自的语言说着同一件事。

“我烧窑时总觉得,火是有记忆的。”她抽出张宣纸,把温度曲线拓印下来,“每次停火的瞬间,釉料凝固的纹路里,都藏着整个烧制过程的情绪。”

赵环正在给日照分析图补画晨昏线,闻言笔尖顿了顿。他想起上周去现场勘查时,发现老教堂的拱顶在特定时刻会把阳光折射成七道光束,如同上帝之手在石墙上弹奏的琴键。那些被工匠精心计算过的角度,原来也在时光里储存着虔诚的温度。

“建筑也会呼吸。”他指着图纸上的日照临界值,“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是23度,恰好能让阳光斜斜切过客厅的飘窗,落在你常坐的藤椅上。”

郭静忽然起身去工作室取来那只青瓷盘,倒扣在两张图纸的交汇点。盘底的三足恰好架在温度曲线与日照轨迹的三个交点上,仿佛这只陶器天生就该是承载两种语言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