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45章 甲方会议室的泥土气息入侵事件(第2页)

郭静正用指尖摩挲李薇手里的陶片:"这些裂纹不是瑕疵,是窑变时自然形成的开片。"她的指甲刮过冰裂纹的纹路,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就像老建筑的承重墙,那些细微的裂缝里藏着时间的张力。"

李薇的指尖在陶片边缘顿了顿。她习惯了CAd图纸上零误差的线条,此刻触到的凹凸质感让她指尖发麻——那是郭静揉泥时掌心温度焐出来的弧度,是柴窑里松木火舌舔过的痕迹,是任何参数表都无法量化的、属于泥土的记忆。

"泥土会记得力的方向。"郭静忽然说。她拿起另一块陶片,指着背面细密的指纹,"我每次捏坯时,拇指的力度会让陶土密度产生变化,这些微观的差异会让釉色在烧制时形成自然的渐变。"

张启明的钢笔在笔记本上悬了很久,最终落在"成本控制"那栏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问号。他原本担心手工制作的误差会增加施工难度,但此刻看着陶片上那些不规则的纹路,忽然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灶台边那块被百年烟火熏黑的土坯墙——那些看似杂乱的裂纹里,其实藏着最精准的热胀冷缩规律。

会议室的空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郭静打开带来的密封袋,倒出些深褐色的粉末:"这是本地红砂岩磨的粉,加进陶土里会呈现这种暖色调。"她用指尖捻起粉末,对着光展示它的颗粒感,"就像赵工设计的穹顶,不同角度的阳光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斑。"

粉末从她指缝漏下的瞬间,赵环闻到了那缕熟悉的气息——是郭静工作室后院的味道,是陶土在阳光下晒足七七四十九天的味道,是她总说的"泥土在呼吸"的味道。这气息顺着会议桌的木纹蔓延,爬上张启明的金丝眼镜,落在李薇打开的规范手册上,像滴进清水的墨,悄无声息地晕染开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固定方式我改了三次。"郭静铺开手绘的草图,铅笔线条边缘带着陶土般的毛糙感,"先用不锈钢骨架固定在墙体预埋件上,再用特制的陶钉把陶片嵌进去,缝隙用同色系的陶土砂浆填补..."她的笔尖划过草图上的节点,"就像砌老房子的砖墙,每块砖都有它该在的位置。" 李薇的手指无意识地跟着那些线条移动。她忽然发现郭静的草图虽然没有精确尺寸,却暗藏着某种韵律——那些陶片的排列方式,像极了她老家祠堂的窗棂花纹,看似随意的拼接里,藏着祖辈传下来的平衡之道。

张启明端起咖啡杯的手停在半空。他发现自己居然在想象这些陶片安装后的样子——美术馆的白墙上,那些带着手温的陶片会接住清晨的阳光,让阴影在地面织出流动的纹路,就像郭静说的,让建筑有了呼吸的节奏。

"泥土气息"还在持续入侵。它沾在郭静递过来的样品袋上,藏在她落在会议桌上的一根头发里,甚至钻进了张启明打开的矿泉水瓶——他喝水时忽然尝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甘甜,像雨后泥土混着青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