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46章 工程计算器与陶土湿度检测仪的对峙(第2页)

“都有。”郭静指着其中一条用红笔标出的曲线,“这条是在工作室窗边记录的,白天有日晒,晚上温度下降5度,湿度波动在3%以内。你看,收缩率反而比恒温环境更稳定。”她的指甲划过曲线的波峰,“泥土记得环境的变化,就像老房子的木头会记得四季的风,这种记忆会让它更坚韧。”

赵环的计算器屏幕还亮着,上面显示着他刚算出的安全阈值:11.85%。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像他设计的梁柱节点,容不得半点模糊。但他看着郭静指尖下那条起伏的红曲线,忽然想起上周去看她工作室时,墙角堆着的那些待烧的坯体,有的上面还留着指印,有的边缘故意做了不规则的弧度。当时他觉得那是工艺误差,此刻才明白,那是郭静留给泥土的呼吸空间。

“建筑规范里没有‘记忆’这个参数。”他调出规范条文投影在幕布上,白色的宋体字在暗下来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权威,“幕墙陶片的安装缝隙只有5毫米,任何超出预期的收缩都会导致结构胶失效。”他的激光笔点在“失效”两个字上,光斑像个固执的惊叹号。

郭静忽然笑了,伸手从样本袋里捏出一小块陶土,在指间搓揉起来。泥土被体温焐得渐渐柔软,她把搓成细条的泥放在桌上,用赵环的直尺量了量:“15厘米。”然后她转向空调出风口,“现在室温24度,湿度45%,我们可以等半小时再量。”她抬头看赵环时,眼里有细碎的光,像阳光透过他设计的天窗落在水面上,“让数据自己说话,好不好?”

老李想说什么,被赵环抬手制止了。他看着郭静把那根泥条小心地摆在图纸空白处,泥条边缘微微发毛,和旁边打印的精确到0.1毫米的尺寸线形成奇妙的对照。计算器还在手里,金属外壳的冰凉透过掌心传来,而桌角的陶土湿度检测仪,屏幕上的绿色数字正随着空调的启停轻轻跳动。

窗外的云影移过幕墙,会议室里的光线忽明忽暗。郭静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粗陶杯,给自己倒了半杯水,杯沿的釉色不均匀,像落了些星星的碎屑。“我爷爷是烧瓦的,”她忽然开口,声音比刚才低了些,“他教我看泥的时候,从来不用仪器,就用手捏一捏,凑到鼻尖闻闻。他说潮湿的泥有土腥味,太干的泥会发涩,刚好的泥,捏起来像棉花,却能站住形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环的目光落在她捏过泥条的指尖上,那里还沾着浅褐色的痕迹,像某种自然的印章。他想起自己刚入行时,师傅让他用三个月时间徒手画直线,说手感比尺子更可靠。后来他习惯了用CAd的正交功能,却偶尔会在深夜画草图时,怀念铅笔在纸上运行的阻力。 “半小时到了。”郭静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她拿起直尺量那根泥条,赵环也凑了过去。午后的阳光恰好落在桌面上,把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泥条的长度变成了14.9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