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建筑沙盘的陶土肌理改造计划(第2页)
赵环没说话。他看着郭静的手在模型上移动,那些陶土被她捏成台阶边缘的磨损、树坑周围的凹陷、甚至还有一小块故意做得松松垮垮的“ puddle”(水洼),用的是半湿的泥,透着点暗哑的光泽。阳光穿过她的指缝,在那些陶土肌理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竟真的像地面在呼吸。
“这不符合比例。”他嘴上反驳,手里的铅笔却悬在图纸上空,迟迟没落下。图纸上标注着“地面平整度误差≤0.5mm”,可郭静刚捏出来的那道土坡,足足“高”出了3mm。
“但符合记忆。”郭静忽然抬头,眼里有陶窑里跳动的那种光,“你上次带我去看的老教堂,台阶上的坑不就是被几百年的脚印磨出来的?那些‘误差’才让人记住时间啊。”
赵环想起三个月前,他们在城郊那座哥特式教堂里,郭静蹲在入口台阶前,指尖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说“每道痕都是个故事”。当时他在测量拱顶的弧度,闻言忽然觉得,那些被他记在笔记本里的“结构冗余量”,或许也藏着类似的温柔。
此刻郭静正把一小撮干陶土碾碎,从模型的“喷泉”边缘撒下去,模拟水流冲刷后的痕迹。她的动作很轻,手腕转动的角度让赵环想起她拉坯时的样子——不是机械的匀速,而是跟着泥的性子走,时而快时而慢。“你看,”她指着那些陶土与白卡纸衔接的地方,“泥会自己找平衡,就像两个人靠在一起,总能找到最舒服的角度。”
赵环的指尖忽然碰到了模型边缘的一道陶土痕迹。是郭静刚才没捏平的地方,带着点毛边,像刚从地里翻出来的土块。他的指腹有常年握笔留下的薄茧,蹭过那道毛边时,竟感到一种奇异的踏实——比触摸光滑的亚克力板更真实。
“甲方要的是精确到毫米的方案。”他说着,却伸手从郭静的陶罐里捏了块陶土。泥很凉,带着点湿润的腥气,像雨后的田野。他笨拙地学着郭静的样子,往一片“人行道”上摁,结果捏出个歪歪扭扭的形状,像条爬过的蚯蚓。
郭静笑出声,握住他的手。她的掌心带着陶土的温度,指尖引导着他的拇指,把那块“蚯蚓”压成一道浅沟。“要顺着模型的坡度走,”她的呼吸落在他的手腕上,“就像你设计梁柱时,要跟着力的方向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环忽然懂了。他设计的穹顶曲线,是计算了无数次风压与承重才得出的“自然”;而郭静手里的陶土肌理,是用手感丈量了无数次泥土的脾性才找到的“秩序”。原来理性与感性,从来都在同一条轨迹上,只是用了不同的语言。 暮色漫进工作室时,模型底座已经变了样子。那些陶土肌理像突然在白卡纸上长出的根须,把冰冷的比例变成了有温度的场景:孩子们追逐的脚印、老人坐过的台阶凹陷、雨水冲刷的沟壑……赵环甚至在一片“草地”边缘,看到郭静偷偷捏了只蜷缩的小泥猫,眼睛用两粒黑色陶土点成,正望着穹顶的方向,像在等星星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