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52章 陶艺工作室的建筑声学测量(第2页)

“先测稳态声压级。”他走到工作室中央,将传感器举过头顶。阳光穿过麦克风的网格,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郭静,能麻烦你启动陶轮吗?就用你平时拉坯的转速。”

陶轮重新嗡鸣起来时,赵环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出一条橙色曲线。他盯着波形的波峰间距,忽然说:“慢半圈试试。”郭静旋动调速旋钮,轮盘转速微妙下降的瞬间,曲线的波峰立刻变得圆润。“对,就是这个110转/分。”他点头,“此时的63赫兹低频,与你工作室4.2米的层高形成共振,声音会沿着房梁的木纹传播——你有没有觉得,在工作台前说话,比在门口更省力?”

郭静愣住了。她确实总爱在陶轮前接电话,潜意识里觉得那里说话更清楚,原来不是错觉。她看着赵环蹲在地上测量地面反射率,他的衬衫袖口沾着些许陶土,那是昨天帮她搬陶板时蹭上的。这个总把“结构力学”“材料强度”挂在嘴边的人,此刻正用他的理性工具,丈量着她感性栖居的角落。

“来测测你的‘听力区’。”赵环招手让她过去,“站在你平时捏小件的位置。”郭静走到靠窗的矮桌旁,那里散落着几个待修的茶杯坯。赵环举起传感器凑近她耳边,“说句话,随便什么。”

“嗯……”她望着窗外掠过的鸽子,脱口而出,“星子坠入春水时,会发出声音吗?”

仪器的采样声突然停顿。赵环抬眼,正撞见她眼中的笑意,像釉料在窑火里突然化开的光泽。他低头看向屏幕,刚才那句话的声波图谱正缓缓消散,高频部分的波峰像细碎的星芒,低频部分则像春水的涟漪。“理论上,陨石坠入大气层的摩擦声约为180分贝。”他尽量让语气保持专业,“但如果是诗里的星子……”他顿了顿,指尖在触控板上划出一道弧线,“大概是现在这样,35分贝,刚好盖过陶轮的背景音,又不会惊扰泥料。”

郭静的指尖轻轻叩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你知道吗,烧窑时我总在窑边放个粗陶碗。”她忽然说,“火焰气流冲击碗壁的声音变了,就知道温度到了1280度——比测温计还准。”她拿起一个边缘残缺的陶碗,对着阳光举起,碗口的弧度刚好框住赵环的肩膀,“就像你设计的穹顶,不是靠图纸计算光的轨迹,是让光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赵环的喉结动了动。他想起自己给郭静看的美术馆设计图,穹顶的星轨排列看似随机,实则藏着斐波那契数列的密码。但此刻被陶碗框住的阳光,在她瞳孔里折射出的光斑,却比任何参数都更接近“美”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