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54章 建筑模型的陶土承重测试(第2页)

赵环的目光跟着她的指尖移动。在他的职业训练里,这种直径不足一毫米的瑕疵属于可接受误差范围,但此刻看着郭静瞳孔里映出的陶土纹理,他忽然想起上周去考察的老教堂:那些十五世纪的石砌拱券,正是靠着无数工匠掌心的温度,让石材在压力下产生微妙的塑性变形,才支撑了几百年的风雨。

“嘀——”测试机发出提示音时,郭静正用铅笔在硫酸纸上画下第一条应力曲线。2.87公斤力,显示屏上的数字跳动了两下才稳定。她抬头时,正好撞见赵环在工程记录本上写下“断裂面呈45度剪切特征”,笔尖在纸面刻出的力度,让纸背都微微隆起。

“比纯黏土提高了24.7%。”他报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值时,郭静已经拿起第二块试块。这枚标着鹅黄色标签的陶土块边缘,有处极浅的指腹压痕——赵环记得这是她捏塑时下意识的动作,就像他画图时总喜欢在右下角画个小小的指南针符号。

夕阳透过工作室的百叶窗,在压力测试机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当液压杆第二次接触陶土表面时,郭静突然说:“你设计的那个悬挑展厅,是不是和这个试块的受力模式很像?”她伸手在空中比划着,手腕转动的弧度,和她拉坯时调整陶轮转速的动作一模一样,“都是一端固定,另一端要承受自重和附加荷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环的笔尖顿在记录本上。他想起上周在设计院的评审会上,总工程师质疑悬挑部分的钢结构挠度时,自己调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那些红色的应力云图,此刻竟和郭静掌心陶土试块的纹理重叠起来。“最大挠度控制在L/250以内,符合规范要求。”他说着,视线却落在试块即将断裂的边缘,那里正泛起类似老城墙砖风化后的灰白色。 “但泥土会呼吸啊。”郭静的指尖轻轻敲了敲测试机的金属外壳,“你看它现在多紧张,像只攥紧的拳头。”话音未落,陶土试块发出清脆的断裂声,像早春湖面冰层裂开的细响。

3.12公斤力。赵环报出数值时,发现郭静正用铅笔尖戳着硫酸纸上的曲线,在某个拐点处画了个小小的太阳符号。“这里,”她抬头时,睫毛上沾着点夕阳的金粉,“压力达到2.9公斤时,我听见陶土发出了很轻的‘嗡’声,像窑火刚开始升温的样子。”

赵环没说话,只是把断裂的陶土块从测试机上取下来。断面的纹理像幅微缩的地形图,高高低低的凸起里,还能看见郭静指尖留下的螺旋状压痕。他忽然想起大学时材料力学课上的实验:那些冰冷的金属试块断裂时,从没有过这样温暖的肌理。

最后一块标着赭石色标签的陶土块被固定好时,窗外的天色已经浸成了靛蓝色。郭静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陶制沙漏,里面装着磨碎的釉料颗粒,沙粒坠落的声音像极了细雨敲在陶窑顶上。“赌不赌?”她转了转沙漏,釉料颗粒在玻璃罩里形成旋转的漩涡,“我觉得能超过3.5公斤。”

赵环的目光掠过工作台角落里的模型——那是座缩小版的美术馆,此刻正披着从天窗斜射进来的暮色。他特意在模型的中庭部分留了道弧形凹槽,原本计划用3d打印的仿石材构件填充,但此刻看着郭静托着陶土试块的手,忽然觉得那些冰冷的塑料材质,或许永远无法传递陶土这种“会呼吸的承重感”。

“赌你的‘星芒盏’。”他按下测试机的启动键,液压杆缓慢下降的过程中,能听见两人的呼吸声渐渐同步,“要是超过3.5,你就把上次烧裂的那只带星纹的茶杯送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