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工地扬尘的釉料成分捕捉实验(第2页)
“明天我让实验室的人测一下成分。”他抽出张便签纸,记下培养皿编号,“不过建筑规范里,这种扬尘浓度已经超标了。”
郭静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里还沾着点釉料粉末。“规范是死的,材料是活的。”她往第三组釉浆里加了勺工地带回的地下水,“就像你设计的那些老建筑改造方案,总要在承重墙和新结构之间留道变形缝——理性得给意外留点余地。”
夜里十点,工地的探照灯扫过窗户,在图纸上投下长条状的光斑。郭静把所有样本贴上标签,忽然发现赵环在她的速写本背面画了个草图:美术馆的穹顶天窗被改成了类似陶窑观察口的结构,旁边标注着“可调节透光率,适应釉料实验需求”。
“你什么时候画的?”她指尖抚过那些流畅的线条,像在触摸他思维的轨迹。
“刚才你研磨扬尘的时候。”赵环合上绘图板,屏幕蓝光映着他眼底的笑意,“突然觉得,让美术馆的光也参与你的实验,或许比单纯的照明更有意义。”他顿了顿,“就像你说的,建筑不该只是容器。”
风卷着新的扬尘扑在窗玻璃上,郭静看着恒温箱里逐渐凝固的釉料,忽然想起下午在工地看到的场景:起重机吊臂划过晚霞的弧度,竟和她工作室里那根用来搅拌釉料的长杆惊人地相似。而此刻赵环正低头计算着什么,侧脸轮廓在台灯下显出建筑般的硬朗,鬓角却有一缕头发不听话地翘着,像她陶坯上故意留下的指痕。
“其实今天在基坑里,”她忽然开口,声音被窗外的塔吊声揉得很轻,“捡到块混着陶土的碎砖,应该是几十年前老房子拆下来的。”她从帆布包底层摸出个小布袋,倒出块灰扑扑的残片,断口处隐约能看见细密的网格纹。
赵环用游标卡尺量了量残片厚度,“是民国时期的机制砖,里面掺了糯米灰浆,所以韧性特别好。”他把残片凑到灯下,“你看这纹路,当时的工匠肯定在模具里垫过麻布。”
郭静忽然想起自己的第一组失败作品:二十岁时在陶艺课上,她固执地在陶土里加了太多砂粒,结果烧出来的罐子全裂了。师傅捡起碎片说:“泥土有自己的脾气,你得学会听它说话。”此刻看着赵环认真研究砖纹的样子,她突然明白,所谓契合,或许就是两个倾听者在不同的材质里,听见了同一种语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凌晨一点,恒温箱发出轻微的嗡鸣。第一组实验样本开始出现明显的开片,那些来自工地的扬尘在釉料里形成了树状的结晶,像赵环设计图上的管线分布图,又像她在显微镜下见过的陶土颗粒结构。郭静调亮手机闪光灯,拍下结晶生长的延时视频,背景里能听见赵环敲击计算器的声音,规律得像某种节拍器。 “你说,”她忽然开口,“这些扬尘里的成分,会不会有几亿年前的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