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68章 工程例会的陶土捏塑速写本(第2页)
“叮”的一声,赵环的工程计算器从桌角滑过,停在郭静脚边。她弯腰去捡时,指尖触到计算器背面的防滑纹,忽然想起自己陶轮上的橡胶防滑垫——原来理性的工具也需要与使用者达成某种肌理上的默契。
“或许可以分批次烧制,”赵环的声音重新填满会议室,“第一批先完成东立面阳光直射区的陶片,那里釉料反应最敏感,需要严格控时;西立面背阴区的陶片可以采用低温快烧工艺,郭静你之前说过,那种釉色更适合表现‘水痕’效果?”
郭静捏着陶土的手顿住了。那块原本不成形的泥料,不知何时已被她捏成半个穹顶的弧度,边缘还留着指腹按压的浅痕。她忽然笑了,把陶土穹顶轻轻放在速写本上:“对,就像老城区屋檐的滴水线,阴干的速度总比向阳面慢半拍。”
会议桌另一端的施工队长突然拍了下桌子:“图纸上标的陶片尺寸是20x30厘米,手工捏的误差能控制在±2毫米内吗?我们石材幕墙的公差可只有±0.5毫米。”
郭静没说话,翻开速写本的封底夹层,取出一张透明薄膜。上面是她用游标卡尺测量的三十组陶片数据,红色铅笔标注的误差值旁,画着小小的波浪线:“手工捏制的收缩率会随湿度变化,但我做了五组不同含水率的试片——”她的指尖点过薄膜上某个略超标的数值,“这里误差3毫米的,我特意在背面加了榫卯卡槽,安装时能自动补偿。”
赵环的目光落在那个榫卯结构的草图上。线条带着陶轮旋转的韵律感,却精准地卡着建筑模数的1/4节点。他忽然想起上周在她工作室,看见她用圆规在陶板上画同心圆,笔尖划过的轨迹,竟与他设计的穹顶龙骨曲线重合了七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