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项目庆功会的陶土香槟冰桶设计
庆功会的请柬像一群白色的蝶,停在赵环办公桌的玻璃台面上。甲方寄来的烫金字体印着“美术馆主体结构封顶庆典”,边角压着浅浮雕的穹顶纹样——那是他设计的星轨穹顶的简化版,此刻却让他想起郭静工作室里,那些待入窑的陶坯边缘未修的毛边。 “用不锈钢冰桶太普通了。”郭静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带着陶土摩擦的沙沙声,“昨天揉泥时突然想到,陶土的保温性其实很好,尤其是粗砂质的泥料,孔隙能锁住冷气。”
赵环指尖划过请柬上的穹顶弧线,计算器在键盘上跳出一串数字:“直径需保持在28厘米,才能容纳标准香槟桶的冰量。壁厚不能超过1.2厘米,否则自重过大,且陶土导热慢,过厚会导致内外温差失衡,外壁容易凝水。”他顿了顿,听见听筒里传来轮盘转动的嗡鸣,补充道,“但也不能低于0.8厘米,否则结构强度不足,怕盛冰后开裂。”
“知道啦,赵工。”郭静的笑声混着泥土的气息漫过来,“你要不要过来看看?我刚练了几个小坯,泥料里加了河砂,摸起来像含着星星的颗粒。”
陶艺工作室的阳光总带着颗粒感。赵环推开门时,郭静正跪在陶轮前,围裙上沾着深浅不一的土黄色,像他图纸上被雨水洇开的铅笔线。她面前摆着三个巴掌大的冰桶雏形,一个圆钝如卵石,一个带着斜切的腰线,最右边那个被捏出了起伏的棱纹,像被水流冲刷过的河床。
“你看这个。”郭静举起带棱纹的小坯,指尖沿着凸起的线条滑动,“泥土说它想长成这样,握在手里能感觉到阻力,倒酒时不会打滑。”
赵环接过坯体,掌心立刻感受到粗砂与陶土的颗粒感,像握着一块被阳光晒暖的河石。他用指腹量过棱纹的间距,掏出随身携带的迷你卷尺:“凸起高度3毫米最适宜,既保留触感又不会硌手。腰腹处的收窄角度需要调整,现在是15度,改成12度的话,香槟瓶放进去会更稳,重心偏差不超过0.5厘米。”
郭静挑眉,转身在工作台上铺开宣纸,赵环拿起她的炭笔,迅速勾勒出两个剖面草图。左边是几何线条构成的标准圆柱体,标注着直径、壁厚、倾斜角度的精确数值;右边则是在圆柱体基础上,被他用弧线柔化过的轮廓,棱纹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边写着“仿生学防滑设计——参考河床砾石自然磨损形态”。
“你画的弧线比我捏的还软。”郭静指尖点过图纸上的曲线,炭粉沾在她指腹,像一层轻薄的雾,“其实陶土自己会找平衡,比如这里。”她指向收窄处的内侧,“我刚才故意留了道细微的弧度,泥土冷却时会自然向内收紧0.2毫米,刚好能卡住瓶身,比你算的12度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