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76章 项目投标的陶艺装置概念视频
赵环把笔记本电脑推到茶几中央时,郭静正用一块半干的陶土捏出个歪歪扭扭的星轨模型。陶轮还在客厅角落转着,釉料的矿物香气混着刚煮好的咖啡味,在黄昏的光线里漫成一片温吞的雾。 “甲方要求补充一段概念视频,”他指尖点在屏幕上的投标文件里,加粗的“多媒体呈现”四个字在蓝底白字里格外显眼,“光靠图纸和文字,他们未必能理解你设计的陶艺装置在美术馆中庭里的呼吸感。”
郭静放下陶土,指尖沾着的棕褐色粉末在牛仔裤上蹭出浅痕。她凑近屏幕,看见赵环标注的重点:“需体现装置与建筑空间的力学呼应、材料肌理的共生关系、光影变化中的叙事性”。这些词从他口中说出来时带着建筑图纸般的精准,可她摸到的却是陶土在掌心逐渐变暖的柔软。
“呼吸感怎么拍?”她忽然笑起来,指腹敲了敲他的手背,“你总不能让摄像机去听陶片里的风吧?”
他捉住那只还带着泥土凉意的手,拇指摩挲过她指节上因常年揉泥磨出的薄茧。“所以才要一起想,”他的声音比窗外的暮色更沉些,“你的陶是有体温的,我的图纸算不出这个。”
他们的第一次策划会开在工作室的窑炉边。郭静搬来一箱素坯,有半完成的弧形陶片,有带着冰裂纹的底座,还有几个捏到一半的星芒状小摆件——那是她为中庭穹顶下的装置准备的组件。赵环带来的则是美术馆中庭的1:50模型,透明亚克力板搭出的穹顶骨架里,嵌着细小的Led灯珠,通电时像把银河裁成了几何碎片。
“摄像机该先看建筑,再看陶,”赵环用铅笔在模型边缘比划,“从穹顶的桁架结构推镜头,落到地面装置的支撑柱,让观众先明白空间关系。”
郭静却拿起一片陶片挡在模型前,午后的阳光透过陶土的肌理,在亚克力板上投下斑驳的影。“该先看泥土,”她轻声说,“你看这陶片上的指纹,每一道都是力的轨迹,就像你图纸上的梁,只是我的轨迹更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