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商务谈判的陶土压力球触觉记忆(第2页)
谈判进行到下半场时,甲方忽然提出更换材料:“用机制陶片吧,成本能降四成,尺寸误差也小。”赵环的手指猛地收紧,陶土球在掌心凹陷出更深的纹路。他想起郭静烧制第一片样品时,窑炉温度没控制好,整批陶片都裂了,她蹲在碎陶片里捡了半夜,指尖被锋利的瓷片划出血,却举着一块带裂纹的陶片笑:“你看这裂纹多漂亮,像闪电钻进云里。”
“手工陶片的肌理是装置的灵魂。”赵环的声音很稳,掌心的陶土却记下了他瞬间绷紧的力道,“机制陶片的釉色是均匀的,但手工烧制的每片陶片都有窑变的惊喜,就像美术馆的光线穿过陶片时,需要这些自然的肌理来折射层次。”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打开时,晨光透过百叶窗恰好落在里面的陶片样品上,釉色在阳光下流动,像揉碎的星子浸在水里。
甲方代表们传阅陶片时,赵环的拇指反复摩挲着口袋里的压力球。陶土已经被体温焐得温热,表面渐渐显出细密的指纹纹路,像郭静常说的“陶土在说话”。他忽然注意到项目经理的手指也在无意识敲击桌面,节奏竟和工作室陶轮转动的频率相似。
“我们可以做个折中方案。”赵环忽然开口,指尖在图纸上圈出装置核心区域,“受力关键部位用机制陶片保证精度,视觉焦点区域保留手工烧制,让两种工艺的陶片互相咬合,就像混凝土里的钢筋和石子,各自发挥特性。”他的手指在空中划出咬合的弧度,“郭老师愿意在机制陶片上做二次手工修坯,保留陶土的呼吸感。”
提到郭静的名字时,他口袋里的陶土球仿佛轻轻震颤了一下。会议室里的讨论声变得温和起来,空调出风口的气流吹动图纸边角,像郭静工作室窗外飘动的晾坯布。最终敲定方案时,甲方代表笑着说:“赵工对陶艺还挺懂行。”赵环低头看着掌心残留的陶土细屑,忽然想起今早出门时,郭静替他整理领带,指尖在他领口留下淡淡的陶土印:“谈判别硬扛,记得陶土教你的道理。”
走出会议室时,小陈长舒一口气:“赵工你刚才太神了,那个斗拱结构的比喻一出来,他们脸色都变了。”赵环没说话,只是把口袋里的陶土球掏出来,午后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在上面,那些被压力压出的纹路里,还沾着他的体温。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郭静发来的照片:工作室窗台上晒着一排陶片,每片上都用指甲刻着小小的“环”字。配文只有一句话:“陶土说它等你带故事回来。”赵环的拇指轻轻擦过陶球表面,忽然发现那些细密的指纹纹路,竟和照片里陶片上的刻痕隐隐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