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85章 商务差旅的便携陶土工具包(第2页)

赵环捏了捏那块陶土。指尖传来的阻力很奇妙,不像他熟悉的混凝土那样带着冷硬的对抗性,而是温顺地陷下去,留下清晰的指痕,又慢慢回弹,像有微弱的呼吸。他忽然想起上周在她工作室,看她揉泥时的样子:双腿分开站稳,腰腹发力带动手臂,将泥团摔在木案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每一次撞击都像是在给泥土注入节奏。

“开会的时候总不能拿出来捏吧?”他故意逗她,把陶土放回包里,却仔细地将红绳缠在塑形针上。

“等飞机、睡前、或者……”郭静踮脚看了眼他的行李箱,“甲方让你改方案改到发疯的时候。”她的指尖划过他的手背,像在抚平陶坯上的细痕,“赵环,建筑要留呼吸的缝,人也一样。”

车到楼下时,赵环把帆布包塞进了行李箱的侧袋,紧挨着他的笔记本电脑。引擎启动的瞬间,他从后视镜里看见郭静还站在楼道口,手里挥着那只红绳,像在风中摇晃的小旗子。

***酒店房间的灯光果然如郭静所说,白得发脆。赵环把笔记本电脑架在梳妆台上,调出美术馆的结构剖面图,屏幕蓝光映得他眉骨发暗。甲方下午临时提出要修改穹顶的承重结构,理由是“想让吊灯更有仪式感”,却没意识到这会让原本计算好的力学平衡全盘崩塌。

鼠标在CAd图纸上拖动时,他忽然听见行李箱里传来轻微的摩擦声——是那只帆布包的绳结勾住了西装袋。赵环拉开拉链,工具包躺在那里,粗布表面被压出几道褶皱,像她揉皱的草稿纸。

他把陶土取出来放在桌面上。酒店的玻璃台面上还留着上一位住客的水渍,陶土放上去时,发出“嗒”的一声轻响。赵环学着郭静的样子,将泥团放在掌心揉搓。起初动作生涩,泥料总往指缝里钻,后来渐渐找到规律,掌心的温度让陶土变软,揉出细微的光泽。

捏着捏着,他忽然想起大学时做的第一个建筑模型。用的是硬纸板和胶水,切割时手一抖,斜着划开道口子,急得他差点把模型砸了。后来导师拿过他的美工刀,说:“缺陷是空间的呼吸孔。”此刻指尖下的陶土也在呼吸,每一次按压都排出细小的气泡,发出“滋滋”的轻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手机震动起来,是甲方助理发来的修改意见,附件里的草图歪歪扭扭,却用红笔圈出“要像星星落在水面的涟漪”。赵环盯着那行字,无意识地用塑形刀在陶土上划了道弧线。刀刃划过的地方,泥料微微隆起,真的像道浅波。 他忽然有了主意。抓起酒店的便签纸,用塑形针蘸着咖啡写下几个参数:穹顶弧度减少3度,增加四个隐形支撑点,吊灯重量分散到圈梁……笔尖的咖啡渍晕开,像陶釉在窑火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