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工地食堂的粗陶餐具与空间尺度(第3页)
赵环站起身,再次审视这个他曾经只在图纸上丈量过的食堂。那些被他标注为“不符合规范”的临时加建的灶台,被他要求“必须拆除”的墙角储物架,此刻都成了空间里鲜活的存在。工人们用铁丝绑住的桌腿,用砖块垫起的凳脚,甚至在墙壁上随意画下的记号,都是他们用身体与空间对话的语言。
郭静已经帮着大师傅把新蒸的馒头装进陶碗。粗陶的保温性让馒头的热气久久不散,在碗口凝成白雾,模糊了远处塔吊的轮廓。有个年轻工人举着陶碗跑过来,兴奋地说:“郭师傅,这碗能保温!比我那不锈钢饭盒强多了!”他的袖口沾着水泥,蹭在碗壁上留下灰痕,郭静却伸手在那痕迹上轻轻一抹:“这样才好看,有了人的味道。”
赵环拿出手机,对着陶碗拍了张照片。照片里,米白的粗陶碗盛着雪白的馒头,碗沿沾着点咸菜的红油,背景里是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和他们身后纵横交错的钢结构。他忽然想把这张照片插进自己的设计档案里,在那些精确到毫米的图纸旁边,标注上“空间尺度的另一种算法”。
午后的阳光渐渐变得柔和。郭静开始收拾剩下的陶碗,发现有个碗的边缘磕掉了一小块,露出里面浅褐色的胎体。她非但没惋惜,反而眼睛一亮:“你看这缺口,像不像你设计的那个美术馆的侧入口?”
赵环凑过去看,缺口的弧度确实与他草图上的入口轮廓惊人地相似。陶土断裂处的肌理,像被风化的岩石,带着时间的重量。“确实像。”他轻声说,“我当时算那个入口的宽度,算了三天,却没算出它该有的‘呼吸感’。”
“因为呼吸感算不出来。”郭静把那只磕了口的碗放进食盒,“就像这碗,磕掉的这块让它更特别了。你设计的空间,也该留点让时间去打磨的余地。”
离开工地时,夕阳正把食堂的铁皮顶染成金红色。赵环回头望了眼,看见工人们还在门口坐着,手里的粗陶碗反射着落日的光,像一群被点燃的星星。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入行时,总执着于“完美的尺度”,如今才明白,最动人的尺度,从来不是直尺量出来的数字,而是人与物、灵魂与空间在岁月里磨出的共振。
郭静的藤编食盒在臂弯里轻轻晃,里面的粗陶碗相互碰撞,发出闷闷的声响,像在哼一首关于尺度与温度的歌。赵环伸手握住她的手腕,她掌心的温度透过粗布衣衫渗过来,和他掌心里残留的陶土气息,在晚风里织成了某种柔软的尺度——刚好能容下两个灵魂的距离。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