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87章 设计图纸的陶片压印签名系统(第2页)

郭静挑眉,把陶片往他掌心一塞:“听起来像在设计节点详图。但陶土的收缩率你算过吗?还有釉料的流动性——”她忽然抓起他的绘图笔,在废图纸背面画了个简笔星芒,“比如刻这个,入窑前是锐角,烧出来可能会圆掉,就像你算好的日照角度,总会被云挡掉几分钟。”

那个傍晚,绘图室里的CAd线条和陶土碎屑开始了第一次正式对话。赵环翻出材料力学手册查陶土的抗压强度,郭静则把不同细度的陶土调成泥浆,在打印纸、硫酸纸、牛皮纸样本上做压印实验。当第一块刻着简化“环”字的陶片在半干状态下,在硫酸纸上压出深浅恰好的纹路时,窗外的雨停了,夕阳正透过云层在图纸上投下斜斜的光带,像给那个印记镶了道金边。

“得有个定位系统。”赵环用圆规在图纸角落画了个十字,“每次压印都对准这个坐标,保证在规范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他说着打开CAd,把郭静画的星芒图案转化成矢量图,“纹样用参数化设计,保留手工的随机感,但轮廓线精确到0.1毫米——就像你捏陶时,指尖的力度有潜意识在控制。”

郭静看着屏幕上逐渐成型的图案,星芒的每个角都带着细微的弧度变化,像被风吹得微微颤动。“你知道吗?窑里的温度场就像你的建筑日照分析图。”她忽然握住他握鼠标的手,让光标在星芒中心画了个极小的圆点,“这里留个凹坑,烧出来会积一点釉料,像你天窗设计里特意留的光斑落点。”

接下来的三天,他们的“签名系统”在理性与感性的拉扯中慢慢成型。赵环计算出最佳压印时机——陶片干燥至含水率12%时,既不会粘纸,又能留下足够深的纹理;郭静则调配出特制的陶土配方,加入少量瓷土增加硬度,又保留30%的粗砂颗粒,让印记边缘带着自然的颗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