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88章 陶艺烧成的建筑温控系统改造(第2页)

郭静手指点在图纸边缘:“可是松柴燃烧的烟要排出去,就像陶土需要呼吸。”

“我算过烟道口的截面积。”他翻到另一张计算页,上面列着流体力学公式,“保证排烟量的同时,热损失能减少37%。”

她忽然笑出声。他抬头时,看见她眼里映着台灯的光,像陶釉在窑火中泛起的光泽。“赵环,你知道吗?烧窑的人都信窑神,说火候到了,土自然会说话。”她拿起一块裂成蛛网的陶片,“但你让我觉得,土的语言也能翻译成数字。”

改造从周末清晨开始。赵环带来的工人穿着印着设计院logo的工装,郭静的学徒们则系着沾着陶土的围裙,两拨人在工作室门口碰上面时,像两个星球的居民第一次相遇。保温棉切割时扬起的白絮落在赵环的深蓝衬衫上,他却浑然不觉,正蹲在窑边核对尺寸,卷尺拉得笔直,像在丈量建筑地基。

“这里留三厘米空隙。”他对工人说,“热胀冷缩系数要算进去。”

郭静蹲在他身边,看着他用铅笔在砖墙上做标记。阳光从工作室的高窗斜切进来,在他睫毛上投下阴影,和他设计图上的等高线重合。她忽然想起他说过,建筑的美藏在看不见的细节里——就像此刻,他衬衫口袋露出半截的钢笔,笔帽上沾着她上次给他泡咖啡时溅的奶渍。

侧火孔开凿时扬起的粉尘呛得人睁不开眼。郭静递过去的粗陶水杯被赵环用手腕接住,他另一只手还拿着水平仪,气泡在玻璃管里微微晃动。“你看,”他把水杯放在窑顶,“差两毫米,得垫块瓷砖。”

她看着他从工具包里翻出垫片,忽然觉得这人真像他设计的建筑——外表是冷硬的线条,内里却藏着对温度的极致敏感。就像他们卧室的天窗,他算准了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说“那天的阳光会正好落在你枕边”。

改造进行到第三天傍晚时,赵环发现窑门的密封胶条老化了。他开车回工作室取新胶条时,郭静跟在后座,看着他从副驾储物格里翻出一沓便签,上面记着各种零碎数据:“郭静工作室电压220v±5%”“陶轮电机功率0.75kw”“松柴含水量≤15%”。最底下那张画着个简笔画的茶杯,旁边写着“粗陶导热系数0.8w/(m·k),比瓷杯保温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连这个都记?”她指尖划过那行字。 他发动车子时后视镜晃了晃:“上次你说冬天喝茶总凉,我就算了算。”

暮色漫进车窗时,郭静忽然想起他们初遇的那个雨夜。咖啡馆的暖光里,他指着窗外的水洼说“这是等轴测投影的天然模型”,她却觉得那圈涟漪像极了窑火中陶坯旋转的轨迹。原来有些共振,从一开始就藏在数字与光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