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93章 陶土指纹在模型上的生物力学记录

凌晨三点的工作室还亮着冷白的灯,赵环的指尖悬在1:50的美术馆模型上方,镊子夹着的亚克力板突然顿住。第七根檐口线条的倾斜角度误差了0.3度——这个数值足够让他推翻整个上午的拼接成果,但此刻他的目光却落在模型基座边缘,那里沾着一枚浅褐色的指纹,像片风干的秋叶落在精密的几何丛林里。 是陶土。他几乎立刻就辨认出来。不是工地上的黄土,也不是建材市场的石膏粉,这种带着细微沙砾感的肌理,只会出现在郭静的工作室。上周她来送新烧的茶杯时,曾弯腰凑近看这个模型,当时她指尖还沾着未洗净的陶泥,临走前顺手扶过模型边缘的亚克力挡板。

赵环放下镊子,从抽屉里翻出测绘用的电子放大镜。镜头下,指纹的纹路清晰起来:箕形纹的主线像条蜿蜒的河,分支处有几处细微的断裂,是她食指第二关节发力时留下的特征——他在她揉陶土时见过这个姿势,拇指压着泥坯内侧,食指关节抵着外侧,力道集中在那一点,才能转出流畅的弧线。

“生物力学参数:接触面积2.4平方厘米,平均压力值0.8牛顿。”他无意识地对着空气念出数据,笔尖在草稿纸边缘画出指纹的等高线图。这是他大学时学的建筑物理课内容,用来分析结构节点的受力分布,此刻却用来丈量一枚来自她的指纹。等高线最密集的地方,是指纹中心那圈涡旋,颜色也比周围深些,说明她当时指尖在这里停留得最久。

模型基座用的是高密度泡沫板,表面原本该像镜面一样平整。但这枚指纹的边缘有细微的凹陷,像是被什么柔软的东西轻轻按过。赵环想起她那天穿的米白色毛衣,袖口沾着星星点点的陶土,她扶着挡板时,毛衣纤维或许蹭过这里,留下了肉眼看不见的绒毛——就像她留在他衬衫上的那些陶土碎屑,洗了三次才彻底消失,却在晾衣绳上晒干时,让他总想起她工作室里阳光穿过窑炉的味道。

他把放大镜移向指纹的右上角。那里有一道极浅的划痕,长度不超过三毫米,像是指甲不经意间划过的痕迹。郭静的指甲总是修剪得很短,边缘带着自然的弧度,他见过她用指甲刮掉陶轮上多余的泥料,动作利落又温柔。这道划痕的角度是37度,与模型基座的水平线形成微妙的夹角,让他突然想起她画设计图时,铅笔总是微微向右倾斜,笔锋末端会带起一小截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