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95章 图纸褶皱与陶片裂纹的美学等效性(第2页)

雨声不知何时变沉了,敲打在铁皮雨棚上的节奏,和陶轮转动时的频率奇妙地合拍。赵环想起上周去郭静工作室取模型时,撞见她正对着一炉废掉的釉料出神。那些本该呈现月白色的陶碗,因为窑温骤升,表面烧出了大片不规则的酱色流釉,像泼翻的晚霞。他当时觉得可惜,郭静却用软尺量着那些流釉的边界:“你看这道弧线,和你给音乐厅设计的声学吊顶曲线几乎重合。”

此刻他真的找出那张音乐厅设计图,铺在青瓷片旁边。果然,陶片上一道深褐色的裂纹走向,与图纸上标注的声波反射线惊人地吻合。更巧合的是,图纸边缘被文件夹压出的直角褶皱,恰好框住了陶片上一簇呈放射状的冰裂纹,像给自然生长的纹路加了道人工的画框。

“这是因为应力分布的数学模型相通。”赵环翻出绘图板下的力学课本,指着一页关于材料疲劳裂纹的示意图,“无论是纸张纤维还是釉料晶体,当外力超过承受极限时,裂纹的扩展路径总会遵循最小阻力原则。”他用铅笔在两张图的重合处画了个圈,“就像水流过石头,总会找到最省力的航道。”

郭静忽然起身去工具箱里翻出放大镜。当镜片将陶片裂纹的细节投射在图纸上时,那些肉眼可见的银线突然分解成无数细小的分叉,像毛细血管般在釉面下蔓延。而图纸褶皱的截面在灯光下,也显露出纸张纤维被挤压后形成的层叠结构,像被压扁的梯田。

“你说,我们追求的完美,是不是其实在害怕这些‘不完美’?”她忽然开口,声音被窗外的雨声滤得很轻,“我刚学拉坯时,总想着把器型做得绝对对称,结果烧出来的东西像模具刻的。直到师傅让我故意在坯体上留道指痕,那批杯子反而被画廊看中了。”

赵环想起自己刚工作时的第一个项目。为了让立面幕墙的玻璃接缝完全平整,他在工地上守了三个通宵,最后发现阳光斜照时,那些被工人不小心留了细微缝隙的玻璃,反而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斑。后来他在修改方案时,特意在幕墙节点里加了可调角度的垫片,让那些“可控的缝隙”能随阳光角度变化折射光线。

“上周去工地,发现工人把你送的那只裂纹陶碗摆在了监理办公室。”他忽然笑起来,“他们说看着碗底的纹路能算出混凝土的养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