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207章 商务宴请的陶制餐具与空间风水布局(第2页)

周明远的助理小王刚要开红酒,被周明远按住:“换普洱!紫砂壶配陶杯,先生说‘土器引茶魂’。”他忽然压低声音,对赵环挤挤眼,“其实我让大师看过郭老师的工作室,说她那陶窑位置好,‘火气入艮,利创作’。”

赵环正测量餐桌到墙面的距离,闻言笔尖顿在笔记本上。“从建筑声学看,陶窑的位置避开了临街的噪音源,确实利创作。”他抬头时,看见郭静正用指尖蘸着茶水,在桌面上画陶轮的旋转轨迹,“周总,茶室的陶艺陈设,我建议用悬挂式陶片组,高低错落的那种。”

“高低错落?”周明远皱眉,“先生说器物摆放要‘齐平如衡’,不然‘气脉紊乱’。”

郭静把茶杯往赵环那边推了推,杯底与桌面碰撞的轻响像雨滴落在陶瓮上。“周总见过山间的瀑布吗?”她指尖划过杯沿的裂纹,“水流从高处跌下来,溅成水花,再汇成溪流,从来不是齐平的,可那才是活的水。陶片挂得有高有低,光线照过来时,影子会在墙上流动,像水在动,气不就活了?”

服务生端来冷盘时,郭静忽然注意到餐盘边缘的描金花纹。“这些瓷盘很精致,但摸起来太滑了。”她拿起自己带来的陶盘,对比着,“陶盘的胎体有细孔,盛热菜时不容易滑,而且温度散得慢,像给食物盖了层暖被。”

赵环忽然想起上周在郭静工作室,她蹲在窑边看火,说“泥土记仇也记恩,你对它急,它就烧出裂;你慢慢等,它就给你最好的釉色”。此刻她谈论陶盘的语气,和他解释建筑保温层的原理时一样认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到温度,”周明远夹了块醉蟹,“先生说包厢的暖气温度得设成23度,‘阳数居中,不燥不寒’。赵工你设计的美术馆展厅,温度也是23度?” “是22.5度。”赵环精准报出数字,“根据《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书画展区的恒温标准是20到25度,取中间值更节能。”他看向郭静,她正用陶勺舀起一勺汤,勺底的指纹印记在汤面漾开细小的涟漪。“不过郭静的工作室,冬天总是23度左右。”

“因为陶土在23度时最听话。”郭静把勺子放下,“太冷了会硬,太热了易塌。像人在舒服的温度里,才肯说真心话。”

周明远哈哈大笑,啤酒肚颤得像个陶瓮。“你们俩真是绝配!一个讲规范,一个讲感觉,合起来就是‘风水’!”他忽然指向墙角的博古架,“那上面的玉如意,先生说要摆在‘乾位’,对应天,镇宅。郭老师觉得,要是换成你的陶艺,摆在哪好?”

郭静起身走到博古架前,指尖拂过每层的隔板。“不如不固定位置。”她转头时,发梢扫过架上的青瓷瓶,“做几个可移动的陶托,每天换个位置摆。就像家里的盆栽,今天放窗台,明天放书桌,看着新鲜,气也跟着活。”

赵环跟着站起来,目光落在博古架与墙面的缝隙上。“从结构安全看,博古架的承重柱在左侧第三根,摆重物最好靠近那根柱。”他用手指敲了敲柱子的位置,“郭静说的可移动陶托,底部可以加防滑垫,既符合‘活气’,又符合安全规范。”

小王突然插话:“郭老师的陶具都没上亮釉,会不会显得不够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