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209章 设计软件的陶艺拉坯动作捕捉系统(第2页)

“站到轮盘前吧。”赵环退到电脑旁,屏幕上已经弹出捕捉界面,四个绿色的光点随着郭静的动作在虚拟空间里跳跃,“就像平时那样,做一个基础的拉坯起形。”

陶轮启动的嗡鸣再次响起,郭静抓起一块揉好的泥坯,重重砸在转盘中心,那声闷响让赵环的电脑音箱里传来轻微的电流杂音。她的手掌覆盖在泥坯上,随着转盘转动慢慢向上提拉,屏幕上的绿色光点立刻连成流畅的曲线,像有生命般蜿蜒攀升。

“慢一点,”赵环盯着屏幕上的数据面板,“这里的角速度突然降了0.3弧度每秒——”

“因为泥坯在这里有点硬。”郭静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指尖轻轻按压着泥坯内侧,“你看,它会反抗的。”

赵环的目光从屏幕移到她手上:泥坯在她掌心逐渐显露出杯的雏形,拇指按压的位置出现完美的弧度,而屏幕上对应的曲线却有一处细微的顿挫——传感器记录下了她调整力度的瞬间,却无法标注那是因为触到了泥坯里一粒未碾碎的沙。

“停一下。”他忽然开口,郭静的动作顿在半空,转盘的惯性让泥坯仍在微微震颤。赵环走过去,指尖悬在她的手背上,没有触碰,却能感受到她皮肤下血管的搏动,和泥坯的震颤形成奇妙的呼应。“刚才这个动作,软件显示你的食指关节角度变化了17度,但我觉得……”

“但其实我只用了三分力。”郭静接过他的话,另一只手覆在他的手背上,引导着他的指尖触到泥坯内侧,“你摸这里,有个小凸起,我的手指要绕开它,所以角度才变了。这不是计算好的,是泥土告诉我的。”

赵环的指尖感受到陶土的微凉和阻力,那是任何材质数据库都无法模拟的触感。屏幕上的曲线还在重复播放刚才的动作轨迹,规整得像乐谱,却缺少了郭静说的“泥土的呼吸”。他忽然明白,建筑软件能捕捉动作的轨迹,却捕捉不了“应对意外的直觉”——就像他设计抗震结构时,计算模型能给出最优方案,却无法替代站在老房子里感受到的、岁月沉淀的安稳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再试一次。”他回到电脑前,调整了采样频率,“这次不做杯子,随便捏点什么。” 郭静笑着点头,将那块泥坯重新揉成球状。这次她没有遵循标准的拉坯流程,手指时而用力按压,时而轻轻抚摸,像是在和泥土对话。屏幕上的绿色曲线随之变得跌宕起伏,有几处甚至出现了近乎混乱的折线——那是她突然改变力度的瞬间,因为“觉得它想长成另一种样子”。

捕捉结束后,赵环将数据导入建模软件,生成了一个虚拟的泥坯模型。他拖动鼠标旋转模型,看着那些由动作轨迹生成的曲面,忽然发现其中一段螺旋状的线条,和他昨晚画的美术馆穹顶侧视图惊人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