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陶轮轴承与建筑模数(第2页)

那天下午,郭静的陶轮突然卡壳了。轴承里的钢珠碎了半颗,旋转轴歪斜着,把她手里的泥坯拧成了扭曲的麻花。她蹲在地上捡钢珠碎片时,听见赵环的脚步声带着卷尺特有的金属震颤。

“建筑里有个概念叫‘容错率’。”他蹲下来,将碎片拢进掌心,那些棱角分明的金属渣,在他指缝间闪着冷光,“允许误差存在,但要控制在不影响结构的范围里。”

郭静没说话。她看着赵环从工具箱里翻出游标卡尺,测量每个碎片的尺寸,像在给一栋微型建筑做结构分析。阳光穿过他耳后的发丝,在图纸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倒比那些精确的线条更有温度。

他们花了三个晚上修复那台陶轮。赵环用3d打印做了新的轴承套,参数精确到微米,却在郭静试转时,故意松开了半圈螺丝。

“留0.15毫米的间隙,”他看着轮子重新转起来,泥坯在郭静掌心渐渐升起流畅的弧度,“是结构安全与手感自由的中间值。”

郭静的手指在泥坯上施加压力,感受着那恰到好处的轻微晃动。陶轮的嗡鸣里混进了赵环画图的铅笔声,两种不同的频率在工作室里交织,像她窑里的火与釉,在高温中达成奇妙的共生。

某个深夜,赵环被客厅的微光惊醒。郭静正趴在他摊开的老城区改造图上,用陶土在那些标着“拆”字的区域捏出小小的房子。她的指尖沾着灰,在图纸的模数线上留下一个个圆润的泥点,像给冰冷的线条缀上了呼吸的标点。

“你看这栋骑楼,”她指着图纸上的砖木结构,“柱距比标准模数宽了12厘米,据说是当年工匠为了多摆一张八仙桌。”

赵环忽然想起白天在档案馆查到的资料,那栋楼的建筑师在日记里写:“规矩是死的,日子是活的。”他伸手接过郭静递来的泥团,捏出个歪歪扭扭的梁架,恰好卡在图纸的误差允许范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