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比例尺上的釉色渐变(第2页)
赵环挑眉。他习惯用Cie色度系统标注颜色参数,却被她这带着手工温度的提问撞开另一扇窗。他抽过一张草图纸,比例尺竖起来当标尺:“穹顶总高18米,假设用12种渐变层次,那相邻两层的色差值需要控制在3.5以内。”他顿了顿,看着她眼中跃动的光,补充道,“就像你调釉时,每次加的钴料不能超过0.3克。”
郭静眼睛亮了。她转身从帆布包里翻出个巴掌大的笔记本,里面夹着她记录釉料配方的便签,某页用铅笔写着:“雨过天青:长石35%,石英20%,钴料0.25克/升,窑温1280c±5c”。“你看,”她把便签贴在赵环的草图纸旁,“我们在说同一件事,只是用了不同的语言。”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从百叶窗缝隙钻进来,在绘图板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像无数把微型的比例尺。赵环忽然想去触碰她沾着钴料的指尖——那双手能感知陶土0.1毫米的湿度变化,此刻正与他拿惯了比例尺的手,隔着一张图纸的距离,共享着某种无需言说的默契。
但他终究只是把比例尺递过去:“帮我量下这段悬挑的长度。”
郭静接过时,指尖与他相触的瞬间,两人都笑了。她握着金属尺的姿势带着捏陶时的轻柔,拇指按在18.5厘米处,指腹的薄茧擦过刻度线,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你看,”她忽然说,“从18厘米到19厘米,刻度线之间的空白,像不像釉料在窑里流动的余地?”
赵环看着她拇指下的空白,忽然明白那些被他视为“误差允许范围”的空间,在她眼里竟是充满可能性的留白。他想起上周两人为卫生间墙面的拼贴争执:他坚持用CAd算出的精确排列,她却要保留手工拼贴的细微错位。“完美的秩序会呼吸吗?”她当时红着眼问他,像质问一件没有灵魂的陶器。
此刻他看着硫酸纸上那团洇开的青,忽然想去她的工作室看看。
凌晨两点的陶艺工作室,弥漫着石膏与窑火的气息。郭静打开窑炉的观察窗,橙红的火光立刻舔上两人的脸。里面正烧着一批试片,是她按他给的穹顶色值调的釉料。“看第三排左数第二块,”她指着一块瓷片,“加了0.1克铁料,色值降了2.3,刚好在你说的范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