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黏土湿度与采光公式(第2页)

“泥土比你懂平衡。”郭静的指尖划过那些裂口,“它知道哪里该透气,哪里该蓄水。就像你设计的承重墙,总要留伸缩缝。”她转身走到工作室角落,那里堆着她这两周做的试块——同样的陶土,在不同湿度下阴干,有的裂成蛛网,有的却长出细密的冰纹,“你看这只。”她举起一块边缘卷曲的试块,阳光从窗帘缝隙漏进来,恰好照在卷曲处那圈虹彩釉色上,“我故意让它半边潮湿半边干燥,反而烧出了星轨的弧度。”

赵环盯着那块陶片,忽然想起上周去工地时,老瓦匠教他看的墙缝——那些看似不规则的灰浆厚度,其实藏着应对热胀冷缩的智慧。他打开CAd的图层管理器,把“防潮层”那个图层的透明度调至50%,再叠加郭静画的星图手稿扫描件。黄色的日光轨迹穿过陶片拼贴的星图,那些深色陶片的位置,恰好与阴影区重叠。

“或许不用完全封死。”他拖动鼠标,在阴影区边缘画了道虚线,“留三条透气缝,宽度按陶片的开片比例算,0.3毫米。”

郭静凑过来时,发间的陶土粉末落在他的键盘上。她指着屏幕上那道虚线:“像不像我给陶坯开的引流槽?”

“更像老建筑里的‘气口’。”他调出老城区四合院的图纸,“清代工匠在墙体里埋陶管透气,原理是一样的。”

窗外的天开始泛白。他们并肩坐在书桌前,赵环计算着透气缝的角度,郭静则在旁边的速写本上标注陶片的烧制湿度。晨光爬上书桌时,赵环忽然发现,她写的湿度数值——23%、37%、51%——恰好与他算的日照时长百分比重合。

“这是巧合?”他指着速写本上的数字。

郭静的笔尖顿了顿,忽然起身去翻她的陶艺笔记。某一页里夹着片干枯的银杏叶,叶脉的纹路竟与他昨晚画的日照分析图惊人地相似。“你看。”她把银杏叶铺在图纸上,“去年秋天捡的,当时觉得叶脉像星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