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旋转台的黄金分割点(第2页)

“那是巧合。”她把泥柱扣在轮盘中央,脚轻轻踩下踏板。陶轮开始缓慢转动,泥料顶端渐渐隆起,像被地心引力唤醒的小山。“就像你画的每根轴线,其实都藏着你走路时习惯的步幅。”

赵环没说话。他正用圆规在图纸上标注轮盘底座的承重范围,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陶轮转动的嗡鸣奇妙地合拍。上周他们为了工作室的布局争执到深夜,他坚持按人体工学划分功能区,她却非要在拉坯区和窑炉间留块不规则的空地。“那里能接住最好的月光。”她当时这样说,眼睛亮得像藏着星子。后来他用日照软件模拟了全年的光影轨迹,发现那块空地在春分秋分的确会被月光切成完美的菱形。

陶轮转速渐渐加快,郭静的手肘抵在膝盖上,手掌呈环抱状贴住泥坯。她的拇指找到最适合施力的角度,指节因为用力泛出浅色,泥料在她掌心慢慢舒展成碗的形状。赵环忽然注意到,她握泥的姿势和自己握绘图笔时惊人地相似——都是食指微微前伸,找到那个既稳定又灵活的支点。

“你看这里。”他走过去,激光测距仪的红点落在碗口边缘。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29.4厘米,“从中心到边缘的距离,乘以1.618,刚好是碗底到碗沿的高度。”

郭静的动作停了。轮盘的惯性带着泥坯继续旋转,她低头看自己的手,仿佛第一次认识它们。那些被陶土磨出的薄茧,那些能精准感知湿度的指尖,原来一直在用数学的语言和世界对话。就像赵环设计的榫卯结构,看似冰冷的节点里,藏着对木材伸缩系数的温柔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