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上进的安亲王 作品

第107章 院试2

策论题目是一道截搭题。这还是王信科考以来第一次遇到截搭题。

截搭题是明清科举考试中,将经书语句截断牵搭而成的题目,常故意割裂原意,增加答题难度。

王信初初一看题目就倒抽一口凉气,这题目实在是有点难度。

题目如下:王坐于堂是心百姓。

王信略微思考一会,就找到了这句话的出处,题目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上句:“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描述了齐宣王见牛将被杀的场景。

中截:“是心足以王矣。”这是孟子评价齐宣王的仁心可称王。

下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百姓误解齐宣王吝啬,孟子点明其不忍。

这道题三处拼接,截断处为 “堂” 与 “是心” 拼接,“是心” 与 “百姓” 拼接,形成跨段落的跳跃式组合。是为复杂的截搭。

王信开始思索,"堂" 象征君王之位,需关联 "权力与德行";"是心" 脱离原句 "足以王矣",需独立解释为 "仁心" 并衔接上下;百姓作为宾语,需承接心的作用对象(如 "仁心及于百姓")。

此题即使截断处违背原典语序,仍需以 "仁政推恩 "为核心,将" 坐堂 "的偶然事件升华为" 君王修心到百姓感化 "的必然逻辑,体现孟子" 性善论 "与" 仁政 " 的贯通。

他提笔开始破题。堂陛之临,见君心之所在;仁心之着,系百姓之观瞻。盖王者之举动,即其心之征,而民心之向背,于此验焉。

之后他又开始展开阐释 "坐于堂" 的场景如何体现 "仁心",以及 "仁心" 为何引发百姓的不同认知。

他详细的论述了齐宣王的行为表象与内在仁心的矛盾,以及百姓误解的根源,扣合截搭后的断裂逻辑。

他重点点明 "是心"(仁心)如何通于 "百姓",点明君王修心对治国的意义。

虽然,百姓之疑,亦有由也。王若推是心于百姓,则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征赋徭役皆有所节,百姓岂复以爱为疑哉?盖仁心之发于一牛者,即可以王天下;而推此心于百姓者,乃所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也。

收束全文,强调君王需以 "仁心" 化百姓之疑,呼应截搭题的场景与义理关联。